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電影技巧與電影表演■

電影技巧與電影表演 IAM6611彙編
----------------------------------------------------------------------------------------------
----------------------------------------------------------------------------------------------
◇ 劇本是一部電影的靈魂,主宰整部電影的結構,左右整部電影的影像風格。
◇ 分鏡頭的攝影劇本,劃分個別鏡頭的銜接次序,也詳細描繪各個鏡頭之中影像的樣子。
◇ 電影主題力求單純不複雜,講究一線到底的故事結構。主題決定故事結構,故事結構決定影像
的形式與風格,一部完整的分鏡頭攝影劇本,決定一部電影的拍攝方式和剪接方法。

◆總體效果◆
◇ 導演在一部片子開拍之前,應該能夠事先預見整部電影的所有影像的樣子,以免片中出現場景歧異現象而破壞到整部電影的和諧。
◇一部電影的總體效果取決於拍攝過程導演場面調度能力,如何安排場景,如何支配工作人員,
如何指導演員,如何決定鏡位,和調配鏡頭的畫面架構,決定「總體效果」的要素。
◇ 電影的表演是一個鏡頭一個鏡頭來,不同時地的《非連貫性》演出,是間斷的,而且著重在氣氛和影像感的抒發。
◇ 表演風格講究如現實般的真實感,演員強調「全神貫注」的表演原理。
◇ 編劇在構想主題時,同時也應想到有關這個主題的動作處理,不管想到的動作處理有多麼朦朧曖昧,仍必須貫穿整個構想的過程。

◆電影的構成方法◆
◇ 電影把素材分解成許多細微的因子,再將他建造成電影形式的總體,這種方法稱為--結構剪接。
◇ 故事的連續感是一部電影不可或缺的,欠缺連續感也會看不到電影的統一感,它的風格,它的效 果。
◇ 電影劇本像是一張預先準備好的紙上「工事」藍圖,準備拍攝用的,必須提出每個鏡頭的詳細說明,即使最小的細節也不能忽略,且要註明執行拍攝時每一技巧的運用方法。

◆電影劇本的結構◆
◇ 劇本最後的詳細分鏡工作三步驟。
◆ 主題—--是一種超藝術的概念。主題的意義為何?主題的價值為何?主題需單純且動作不複雜,切勿處理太廣泛的主題。
◆ 動作(動作處理方式)。
◆ 動作的攝影處理(形式的呈現)。

◇ 電影的基本特性是有範圍限制的,一部電影容納的東西必須有所限制,電影必須力求清晰,因此 主題的範圍必須加以限制。
◇ 「清晰而有系統的主題」是組織一部電影作品的首要條件,主題的陳述形式必須清晰而確切,作 品才能獲得一個真確的意義和一致性。
◇ 編劇必須介紹與動作有關的人物,這些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他們在整個情節發展過程當中 所具有之意義,最後要分配這些材料在劇本中所佔的比例。
◇ 主題的動作處理跟主題的定義一樣,都是一種超藝術要素,也是電影獨有的一種藝術創作方法。
◇ 編劇一開始必先擬定一系列之寫作要點,說明作品的主題,以及以後發展寫作進行路線的依據, 也就是故事大綱。
◇ 故事大綱包括每一個人物的特徵描述以及牽引這些人物的事件之來龍去脈,這些大綱所鋪述的細 節,即是決定整篇故事張力的要素。
◇ 要想到什麼要發生,也要想到怎麼發生,在整個動作的處理中一定要時時察覺到具體形式的存在。
◇ 寫作要點的確立在於建造一個《堅固的骨架》,如此可解除劇本編寫過程中可能由於疏忽所造成 的間隙的危險。
◇ 電影編劇必須預先構想《具體的影像形式》,在腦中事先想像一連串可能出現於銀幕上的具體影像的樣子,且必須能夠在他所想像的影像之中選出最清晰和最生動的。
◇ 在劇本上說明和描述的東西必然是銀幕上有可能性出現的東西,也必然是一種清晰的有關影像形 式的陳述要點。因此在編寫劇本時必須事先說明影像的樣子,在整個創作過程才不會發生銜接不 來的現象。
◇ 電影劇本的一般結構中,真正的問題只有一個「戲劇張力」問題。編劇必須時時考慮動作處理的 不同程度張力,觀眾對於正在發展的戲劇動作的投入乃是漸進的,只有在最後才達到感動的最高潮。
◇ 一方面運用內在豐富的戲劇性內容,另一個則是外在巧妙的影像處理(即強而有力的戲劇張力)。
◇ 戲劇張力必須建立在一步一步強化的加速度原理上,到最後整個推上高潮。
◇ 編劇寫下的每個句子必須能夠以影像形式在銀幕上出現,這些字的陳述的外在影像形式。 影像形 式的表達貴在清晰而且意味深長,同時傳達意念之整個內涵。

◇ 編劇在編排故事時,必須仔細考慮和選擇他的每個影像,每個意念都可能出現幾十個或幾百個影像 形式,編劇要從中選出最清楚和最生動,可以適切傳達意念的影像。
◇ 電影編劇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影像材料的處理,他所寫的每個字,都將以影像的形式出現在銀幕上。

◆電影基礎攝影◆
◆ 淡入(Fade in)淡出(Fade out)
◇ 淡入與淡出主要是一種韻律作用。
◇ 淡入—把觀眾帶入新的視野和新的動作,通常是用在電影的開場,或一場戲的開始。
◇ 淡出則是將影像從觀眾的視野慢慢消失,適合一種緩慢的節奏,意味著事件的結束。
◇ 一個景以淡入開始,以淡出結束。
◆ 溶接(Dissolve)。
◇ 溶接通常都是用在轉場,用來暗示新的意念乃是來自另一個別的意念。

◆劇本的組成◆
◇ 許多鏡頭(Cut)組成一個場景(Scene)。
◇ 許多場景(Scene)組成一幕。
◇ 四、五幕組成一部電影。
◆電影的剪接◆
◇ 剪接的作用在於呈現一個場景的整個發展過程,有條不紊地帶領觀眾注意力的方向。攝影機鏡頭代替旁觀者的眼睛,攝影角度的變化,都類似旁觀者眼睛角度的變化。
◇ 剪接的功能會影響觀眾的情緒,個別鏡頭會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吸引他們只看到有關戲劇動作的重要部分。鏡頭必須配合觀眾注意力的轉移,鏡頭前後連貫必須合乎邏輯。
◇ 每一個鏡頭與每一個鏡頭之間一定要含有前後呼應的「必然性」關係。

◆電影的時間◆
◇ 電影將原本不可變更的時空法則變成為富有彈性而且可以任意變更,電影從現實世界中收集材料,塑造出一個自足的新的現實世界。
◇ 電影時間和空間的安排,技術人員的創造活動,完全隸屬於導演一人的意志。把個別片段的影片組合成一部電影的總體,刪除多餘而保留重要的且富有特性的,是電影表現形式的基本方法。
◇ 電影表現形式的力量,就是透過攝影機的運用,盡其所能滲透到每個影像的核心,滲透到生命的最最深層底處,把一般人平常所忽視的比較深層的內在呈現出來,而將拍欇進來的影像變成永恆。
◇ 電影並不捕捉偶然看到一般性的外在面貌,而是捕捉經過一心一意的搜索眼光所滲透的內在層面。

◆電影的主題◆
◇ 主題、主題中題材處理的法,及電影拍攝過程中導演所處理的影像構成方法,是一連貫性的電影組成的過程。
◇ 任何劇本的所有動作都投注於某種氣氛之中—可能是生命的一種特殊模式。這種氣氛一定是從頭至尾「散佈」在整部電影之中,或電影中某個「最恰當」的地方。
◇ 一部電影的效果竟是奠立在一種幾乎無法傳達的能力上面,這種能力就是能夠運用一些「經過觀察所得的精巧細節」去滲透進一部電影的能力。這種細節通常是以抽象形式來賦予一種塑形的影像樣式。
◇ 「氣氛的塑造」是編劇工作最吃重的部份。
◇ 拍電影是一種講究「經濟和精確」的工作,電影中不允許含有多餘、不必要的成分,也不能有模棱 兩可的場景出現。
◇ 導演不只是將劇本上所說的個別場景一一具體轉換成影像的活動形式,且必須全神貫注的投入整個劇本,從主題到最後的動作形式,沒有一樣可以隨意疏忽,他必須了解和感知每個場景,都是「整體結構不可移動的組合部分。」
◇ 導演必須具備技巧上的知識,同時必須具備能夠尋找正確而生動的影像去表達每一概念精華的特殊能力,他組織每個個別的事件,繼則加以分析,將之分解成許多要素,且進一部以剪接的形式構想這些要素的銜接方法。

◆剪接的韻律◆
◇ 韻律是一部電影影響觀眾情感的重要媒介,透過韻律的運用,導演可以引發觀眾的興奮情緒,也可以撫平觀眾情緒。鏡頭與鏡頭之間必然有銜接的部份,只要有了銜接不管是個別鏡頭或戲劇動作的個別部份,便產生由銜接而來的起承轉合的作用-韻律隨即應運而生,因此影片中每一處的韻律要素都必須考慮。
◇ 劇本的剪接形式不單只是考慮每個鏡頭的正確影像形式,而且每個鏡頭的接合之處,它們的長度和位置-決定「韻律」者,必須慎重處理。
◇ 韻律的存在有兩種,一種是客觀世界自身的韻律運作過程,另外一種是我們觀察這個世界時所產生的節拍和韻律。
◇ 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整體的韻律,人類透過視覺與聽覺,去獲得對這個世界的部份印象。這個節拍印象的獲得,乃是取決於我們情感的起伏,不同的情感狀態,決定著我們對這個世界韻律運作的不同印象。
◇ 電影改變不了事物,改變的只是時間和空間。
◇ 導演對於演員的工作必須事先具有一個指導性的計劃結構。
◇ 導演是整部電影結構的執行者,影像最後接合所有鏡頭成為一部電影時的剪接結構。
◇ 燈光是影響畫面感度的唯一要素,燈光的強弱明暗可以加以變化,以塑造成演員表演工作中的一個有機成份,也可以強調演員表演動作的某些部份,藉以增加表現的力量。
◇ 拍電影的第一個要求就是「準確性」,導演必須將他的構想每一個片段看成是未來剪接結構的一個要素,每一個鏡頭中動作的開始和進展都必須恰到好處,導演要正確決定這些動作所需要的時間。
◇ 完美的剪接取決於正確的韻律,而正確的韻律依賴每一鏡頭長短關係的決定,但每一鏡頭長短卻是由鏡頭內容決定,因此導演必須將每一個鏡頭設定在一個「嚴格限制的時間架構」中。
◇ 導演爲了製造每一個逐漸增長的張力之間的停頓,及最後出乎意料的結局,他必須建立一種明確而富創造性的剪接韻律。
◇ 影像可以保留客觀世界的韻律,聲音的運作可以依照人類的領悟過程而做不同的韻律變化!聲音保留客觀世界的韻律,影像依照人類的領悟而變化韻律,就是聲音與影像對位方法的單純形式。
◇ 導演在剪接室中的工作和未來觀眾之間建立關係,取決於導演是否具有洞察觀眾心理的能力,也取決於他能否洞察觀眾和特定材料的內容之間的關係。
◇ 音樂絕不是影像的陪襯物,而是聲音與影像對位運作過程中的一個個別要素,聲音和影像都有他們自己的發展路線,不是互相依附著前進的。

■電影表演■
◇ 電影演員的工作是在創造一種栩栩如生的「整體意象」,必須以『最深層的意義』來擴充實現他們所要塑造的意象。
◇ 表演的最終目標是在於傳達給觀眾一個真實的人物,或是傳達一個現實世界中可能存在的人物。
◇ 戲劇中所需要的一系列內在與外在的表達方式,並非由死板的成規或奇思怪想的語言、姿勢和語調所決定,也不是機械性地重複語言姿勢等等來表現。而是演員自身活生生的個性的再現和創造所帶來的結果。
◇ 表演所塑造的意象想要有生命的有機性統一,則在組合理性的層面時必須注意個人情感的激發,感性的動力也必須建立在整齣戲劇的邏輯基礎上。
◇ 表演技巧的目標乃是奮力求得一種統一性,一種他所創造擬似人生意象的有機總體。
◇ 電影的表演經工作常是一種「非連慣性的」,也是我們經常需要去克服的一個難題。
◇ 電影藝術的最大特徵乃是重現現實世界中最大可能性的現實層面。電影是傑出的寫實化的藝術形式,電影最能夠直接捕捉並呈現活生生的現實世界。
◇ 鏡頭組合的「韻律結構」乃是電影藝術吸引人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使電影成為藝術的主要因素。
◇ 電影的特殊技術基礎,就在於非比尋常的直接描寫能力,能夠向觀眾直接傳達發生於現實世界中的任何事件。
◇ 電影是一面潛在的「鏡子」,它直接呈現完整事件的詭辯式複雜性,像這種完整的反映方式,本身存有一種深邃的力量,把觀眾不自覺的帶入參與創造的過程。
◇ 在攝影的時刻潛藏一種必要的感度,以移去不具形式的自然主義範圍內的藝術成分,在攝影機面前的表演講求接近真實的逼真,藝術成分的要素將減少到最低的限度。
◇ 電影中的特寫鏡頭乃是演員外在表演時韻律運作的一個完整部份。
◇ 演員必須知道在不同攝影角度的鏡頭之中,去塑造他所扮演角色的外在形式,也必須清晰考慮在整部電影的剪接結構中所佔的創造性地位,如此才能夠捕捉並完成有關他表演工作最廣泛最深層的基礎所在。
◇ 一部電影的組合需要韻律結構方面的準確度,因此表演本身不僅重視所扮演的角色,也應該重視整部電影的結構,一切表演以配合「電影結構」的要求為主。
◇ 把生命帶進計畫好的剪接處理當中,然後恰如其分地讓觀眾接受他所扮演的角色,導演觀眾去接受他在每一場景表演的內在價值時,得以分享他和整體創作的關係。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