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2009洋基新球場主場開幕戰

□論洋基新球場主場開幕戰的氣勢對棒球產業發展的啟示□
----------------------------------------------------------------------------------------------
棒球在美國是一項相當受歡迎的運動產業,甚至已經發展成一種棒球工業!就跟電影業在美國不僅是娛樂業,它同時也是一項分工非常細緻的工業,因為精緻,所以受人歡迎,棒球也一樣!這兩種在美國發展的淋漓盡致的特殊行業,台灣也都有,但是它們的專業程度與精緻的面貌,都不是我們這種蕞爾小國,擁有少得可憐的幾家電影公司與僅有四支職棒隊所能比擬與想像的。

今年的美國大聯盟有兩支球隊分別啟用新的球場,眾所周知的邪惡帝國洋基新球場更是萬眾矚目。最晚舉行主場開幕戰的洋基隊,它所營造氣勢萬千的華麗風格,著實讓人咋舌!四架F16戰機從球場上空呼嘯而過的驚人場面,讓現場近五萬名觀眾驚呼連連,同時呼應了用十五億美金打造的新球場所該有的禮讚。這種場面台灣只有在雙十國慶日,有時會看到的空中分列式的氣勢足堪比擬,美國的職棒球團居然將球季的開幕戰,當成小國國慶日的規格來處理,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對球賽用心與認真的程度,足以讓視棒球為國球的台灣望塵興嘆,搖頭不已。

如果有一天紐約的哈德遜河裡,突然從水中升起一艘潛艇,對空發射短程飛彈以揭開洋基隊球季開幕戰,相信世人也不會太驚訝才是!對照在台灣經營算是相當用心的LA NEW熊隊,找來童顏巨乳開球所掀起的小小騷動,跟邪惡帝國的開幕氣勢兩相對比起來,還真是小小巫見大巫;而這種氣蓋山河的開幕場面,只是美國整個龐大棒球工業的一個小小縮影而已!就當前兩者之間的環境與體質來比較,台灣的職棒歷史落後美國114年(1876v.s.1990),然而台灣經營棒球的雄心壯志與格局,以及整體追求的價值取向,恐怕要落後他們200年,都不算是誇張的說法。

洋基新球場打造的不是只有華麗的外在而已,新球場的餐飲部門提供一百多國的各式料理,貼心周到的服務來自世界各地的球迷,就讓人感受到邪惡帝國也有溫情的一面。這只是這座新球場眾多內在軟體的服務選項之ㄧ而已,球場內多達一千多面的大螢幕電視,即時傳送球場上的所有比賽內容,讓球迷不會錯失每一段重要的比賽細節,就更讓人無法懷疑球團對於球迷的尊重態度與十足的誠意。這種種軟硬體的貼心融合,為的只是營造每一場比賽所該具備的各種元素與氛圍,讓球場上的激烈球賽,跟現場多元、且有如嘉年華盛會的歡樂氣氛,相互輝映。

撇開這些可以豐富球場比賽熱度的硬體設備不談,洋基新球場大約創造了四千個工作機會,球季期間的每一場比賽,至少有二千五百個工作人員在服務球迷,這些工作人員的數量,都贏過最近三年台灣職棒比賽,平均每場進場觀賽的觀眾數量,怎不教人吃驚。筆者提出這個數據的用意,只是要強化美國人對於棒球比賽這件事很認真、也很嚴肅的論述,而台灣的棒球比賽與看球環境相較之下,就很隨便,也很無所謂,自然就無法吸引更多的球迷進場看球,球迷不進場,球賽有氣無力,跟自己人打都意興闌珊,遇到國際賽當然就手足無措。因此兵敗東京,甚至被還不太會打棒球的中國羞辱,就顯得理所當然,不足為奇;我們不必扼脕,不必找尋任何的原因,也不必找尋任何的藉口,因為「態度」已經決定高度、深度、穩定度、耐久度,當然也就決定了一切。

筆者以為大聯盟的比賽給我的感覺就是很專業,甚至連電視轉播的鏡頭語言,也都經過精心的策劃,這些訓練有素的轉播人員,幾乎可以掌握比賽的每一個細節!他們運用鏡頭的角度與高低落差,甚至是鏡頭的尺寸大小、如特大號的特寫鏡頭,來營造高張力的比賽強度。你在即時呈現的鏡頭或是再現的重播畫面中,絕對不會看到任何鬆散的元素,或是雜亂無章的畫面,連更換投手的試投動作都不會成為球賽的焦點,唯一的主軸就是高度專注的比賽相關內容與細節。這些畫面的呈現方式與比賽過程扎實的結構,甚至可以讓我們這些相隔數千哩,遠在地球另一頭的台灣球迷,跟隨著比賽的節奏,而血脈噴張,感動萬分。

反觀台灣的職棒比賽,雖然有著地緣接近的依親關係,但兩者的呈現方式,卻有天壤之別。筆者觀看台灣職棒的比賽畫面,常常因為不知所云以致頻頻搖頭嘆息,不是鏡頭角度或攝影機的高度不對,就是常捕捉不到重要鏡頭,或是千篇一律的取鏡模式,甚至鏡頭的構圖及取景角度都太過制式,以致畫面缺乏變化與驚奇!要不是電視Logo下的Live字樣,才不至於讓人以為是哪一場球賽的重播,因為畫面都大同小異,毫無創新與創意!這些畫面對於PRO級的球迷來說,自是無法點燃內心熱情的火花,而讓球賽與觀賞者之間產生了一種疏離感,也就無法激起沸騰的熱血。

也就是說我們連電視轉播這一環的硬體工程,也跟球賽表現的內容一樣,屬於同等級的荒腔走板,兩者之間更可以說是沆瀣一氣,讓人氣結!這些面向更是明白揭示,我們整體的棒球實力與對棒球的基本尊重態度,都還有很多需要改正與學習的地方。我們以鎖國的形式在經營棒球,已經夠讓人沮喪了,連傳輸球賽內容的技術呈現方式,居然也無法透過包裝或是美化,來表現出球賽最精緻的一面,就由不得讓人痛心疾首!大家都知道,鏡頭既真實卻也不真實,它呈現給觀眾的也是經過篩選的瞬間短暫真實;再者鏡頭還有美化的作用,透過主動、主觀式的取景篩選過程,不僅可以強化球賽的強度,也可以避掉許多讓人做噁的影像,如此才能淨化視覺的靈魂,也才能讓看球的趣味,有了知性與賞心悅目的感受。

台灣職棒比賽最常出現的畫面跟轉播技術無關,而是球賽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讓人有看不下去的難堪感受!一些不雅的鏡頭,諸如球員翹著二郎腿跨在前排的椅背上,休息區的板凳球員鬆散的模樣,不動如山的呆坐有如雕像,彷彿他跟這一場球賽毫無關聯,還是正在思考有上場機會時,該如何展現打放水球而不被抓包,致使靈魂出竅,從而進入個人的冥想世界。台灣職棒呈現在畫面上最欠缺的還有球賽最需具備的元素:專注與動能!欠缺這兩個核心的元素,球賽要如何感動人心?種種陋習連結在一起所衍生出的比賽水準落差,也就再明顯不過了。

筆者長期比較美日台三地的職棒比賽,得出三種不同心得:美國隨興打,日本照規矩打,台灣則是隨便打,叫人沮喪。筆者認為日本的職棒比賽精緻細膩,每個細節都不輕易放過!但就觀賞球賽的視覺饗宴層面來論是最乏味的,因為他們中規中矩,所以他們的比賽不會大起大落,穩定度比較高,也不會有任何讓人意想不到的情境產生,彷彿是照著已經寫好的劇本在運作,屬於精緻靈巧的舞台表演。

美國的職棒是速度與力量的展現,比賽過程呈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華麗風格,競賽技巧成熟、精準、講究!因此他們的比賽張力最強,對決氣息濃厚,足以讓人血脈噴張!他們的比賽起伏變化也比較大,選手狀況好時可以痛宰對手,狀況不好時再強的球隊也有可能被弱隊屠殺,所以比賽結果有時也會讓人跌破眼鏡。然而他們每年球季一百六十二場的例行賽,往往都要殺到最後幾場才能產生分區冠軍,甚至還要靠加賽一場來決定勝負,這種續航力與耐力,不到最後一刻決不輕易放棄拚戰的精神,在美國職棒場上可謂發揮的淋漓盡致。

台灣的職棒比賽則是可以用「驚奇」二字來形容,也就是說任何狀況都會發生!看不見的失誤,加上看得見的失誤,就成了台灣職棒比賽的基調。所以球評或球迷無法從先發選手的整體戰力,來預估該場比賽的勝負,因為變數實在太大,選手個別成績只能當參考用。一場看似一面倒的比賽,打到最後還有可能被逆轉,除了職棒選手技術不純熟所造成的結果之外,台灣的職棒比賽摻雜了過多不明的元素在裡面,包括組頭、包括黑道、包括想分一杯羹的球員!這樣多方運作的結果,讓球賽產生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台灣的職棒比賽,幾乎可以說是各方勢力明爭暗鬥、角力下的犧牲品,往往球賽還沒開打,結果已經出來了,所以台灣是真正照著劇本在打,只是表演的精采程度不一而已,所以台灣職棒比賽的精緻程度,始終不夠純正、清澈、透明。

過去台灣整體棒球的水平,時常自詡為可以媲美美國職棒小聯盟,介於2A、3A之間的水準!這種推測是否精確,無法以帳面上有限的數據,或是國際短期比賽的成績去對照。然而攤開1990年,台灣職棒元年的各項比賽數據,台灣本土球員與洋將的成績列表一比,整體來看台灣是無法自圓其說的。台灣當年四支職棒球隊,總計只用了十位洋將,其中有八位固定先發。這八位洋將有六位,名列打點排行前十名,其中又有四位排在前五名,全壘打排行榜前五名更是完全由洋將包辦,這不是屠殺是什麼?真讓人尷尬!

這樣簡單卻又難堪的數據,代表著台灣本土的球員,當年的打擊實力根本無法跟洋將比。而且根據資料顯示,這些洋將來到台灣打球之前,絕大部分都是當年連1A的聯盟,都沒有他們表現的空間。此一驚人的數據能否敲醒沉迷於過往美夢,而不願正視問題癥結的相關棒運人士,恐怕都很難有正面的啟示作用。數據會說話,可是台灣長久以來習慣用模糊理論的態度,來淡化或美化這些數據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所以有人會以時空環境不同來搪塞,有人會說是剛打職棒不習慣來安慰自己!然而血淋淋的數據,硬是毫不留情的一棒敲碎瑰麗的幻夢。

如果說職棒元年的數據僅供參考,那麼最近的數據應該更能貼近當前的職棒水準!經過風雨飄搖、跌跌撞撞的職棒十九年,在台打球的洋將野手人數屈指可數,然而統一獅的布雷,卻在打點、全壘打、壘打數三項攻擊數據都高掛第一名,本土的眾多重炮,完全都被比下去!也就是說區區一個洋將,就可以打垮整個台灣職棒,這樣的當頭棒喝,我們究竟還要欺騙自己到什麼時候?

從制度面來講,美國的職棒大聯盟,從大學棒球隊、選秀制度、到短期1A、1A、2A、3A小聯盟、低階、高階、到大聯盟,它組成一道非常堅強與完備的發展軌跡。此外他們還有地區性的聯盟,或是社區型的、以及獨立聯盟系統、短期的冬季聯盟等,可以說是暨專業又多元,非常有特色。因此每個可以站上職棒大聯盟的球員,他們都需經過這麼多關卡的磨鍊,球技與實力、甚至豐富的作戰經驗,當然也都是上上之選,這也是為何大聯盟的比賽強度與精采絕倫的演出,都比其它聯盟要高出很多的原因,大聯盟不必說當然就是世界棒球的殿堂,這也是為什麼大聯盟的總冠軍敢稱之為世界冠軍的原因。

上述既龐大又複雜的組織除外,美國的棒球制度,其實還有許多台灣可以學習的面向,從最小的地方來說就好了,台灣從少棒就開始指導小投手,練習如何投變化球!美國則是到了青棒或是成棒,也就是在高中、甚至到了大學階段,才開始練投比較有技巧的球路。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美國人從小隨意「玩」棒球,臺灣人從小用力「打」棒球,就這樣一路認真打到大學的時候,棒球的生命或技巧,幾乎已經燃燒殆盡,甚至於接近尾聲,也就不足為怪!

美國人把棒球定義為成人的競技,它有非常完整的理論依據,它的比賽強度也最強,因此他們認為球員身心成熟之後,經由完整的、系統性的棒球科學訓練之後,就可以練就一名優秀的棒球員。台灣則是把它定位為榮譽型,或是為國爭光型的競技。所以台灣的少棒可以打贏美國的小朋友,等到愈來愈大,要贏他們就愈來愈困難,道理其實很簡單。美國甚至還有許多知名選手既打籃球又打棒球,而且他們既可以在MLB打棒球,也可以在NBA打籃球,而且史上有記錄的就多達十多位,而且都是專職的,不是客串一下而已!這些記錄都足以佐證台灣棒球的發展,確實是有太過重視少棒而輕成棒的頭重腳輕的怪現象,這種現象從四十年前筆者年少無知時,著迷於少棒的短暫榮光,再經過二十年職棒的歲月,一直過了快半世紀,至今卻仍然沒有任何改變。

這種現象之所以會產生,跟台灣長期扭曲與偏激的教育制度,所形成的倒果為因的價值觀,有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係。美國人從小的教育取向,是以吸引小朋友的學習興趣為主軸,只要小朋友不要失去學習的興趣就好,等到長大了再去鑽研更高深的學問或朝向自己性向的領域發展!所以他們在中小學的數學等領域,所表現出來的聰明才智,都比同年齡的台灣小朋友要遜色許多。台灣的教育剛好相反,它非常強調從小就要精準的學習,不管你有沒有興趣,都要全盤接收,因為學習面向過於廣泛,有些小朋友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導致跟書本的距離漸行漸遠,最後就變成放牛吃草。此外「不能輸在起跑點上」的荒謬概念,也就直接移植到棒球運動上,強加訓練小朋友練習投變化球的能耐,就是這項怪制度下所產生的最佳寫照之ㄧ而已。
於是傳統仰賴棒球榮光來維繫校譽的棒球學校,為了一項例行性聯賽可以奪冠,可以讓陣中的王牌投手,在短短幾天內連續先發出賽,投球數更是嚇死人的幾百球!反正為了校譽,才不管你的手臂是否可以承受日後的比賽強度,當然更不可能會考慮到你的運動生命,究竟可以持續多久,反正別人的小孩死不完!就是這種荒謬的教育制度與觀念,讓這些小小運動員變成學校榮光的祭品,他們還來不及在長大的成人舞台,揮灑自己的天份與才華,就在年少時光將自己僅有的幾分吃奶力,全數放盡,這就是台灣球員的最大悲哀。

另一方面,我們從美國職棒選手的年資,就可以看出他們的棒球生命確實比台灣還長!以二十歲進入職棒來說,除非受傷太過嚴重,否則他們幾乎都可以打到四十歲,長達二十個球季,如果都不受傷,大約可以打三千場的例賽。因此他們可以創造許多在我們看起來都是相當誇張的記錄。台灣職棒今年剛好二十歲,從職棒元年開始打球,到今年剛好可以退休的球員,竟然掛零,唯一的例外是曾智偵,他打到46 歲才退休!連存活的教練都很稀少,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台灣棒球選手的耗損率,相對來講的確是過高的。

2008年世界冠軍費城人隊的投手傑米.摩爾,今年已經46歲,去年他在世界冠軍系列賽,先發兩場,全部拿下勝投,也協助球隊贏得世界冠軍功不可沒,今年他依然是隊中的先發投手群,也在此高齡拿下大投手生涯里程碑的250勝,讓人激賞。另外身高208公分的大個兒蘭迪.強森,今年也45歲了,五屆賽揚獎得主的強森,身手依然不凡,憑藉著豐富的經驗與球技,為職棒界示範「老當益壯」的基本原則,果然「薑是老的辣」,4月20日他面對老東家響尾蛇,毫不留情的演出前六局無安打比賽,最後率領球隊以2比0完封對手。看著他動則近100 英哩的速球,彷彿會讓人懷疑他的年齡是騙人的。6月4日,他甚至以史上第二老的高齡,拿下職棒生涯第300勝!這些活靈活現的真實案例,豎立了棒球發展的不朽典範,讓人由衷敬佩不已。台灣的職棒界,何時才能願意認真看待每一活生生的例子,認真學習棒球大國務實的精神,同時建立一套完整的防護制度,讓台灣的球員也可以媲美制度完善的美國職棒大聯盟,同樣享有安全又長壽的打球環境。

大聯盟現有三十支球隊,分為美聯14隊,國聯16隊,美聯有指定打擊,國聯沒有指定打擊,所以美聯的投手在進行跨聯盟比賽,或是世界冠軍系列賽時,遇到國聯的主場賽事時,就必須拎著球棒站上打擊區,王建民就是因為打擊上壘、跑壘時受傷的!說來也很諷刺,每一個球員不管是不是野手,應該都具備跑壘的基本能力才是,如果連跑壘都能受傷,那麼其他部部位受傷的機會就會一樣高,進而影響自己的運動生命,這一點球員自己應該比誰都清楚。台灣的另一位大聯盟投手郭泓志甚至還曾經自己擊出全壘打來幫自己贏得勝投,因此投手如果擁有攻擊能力,可以增加勝投的機會與機率。因此兩聯盟對於這項制度的差異,利弊得失與存廢之間的取捨,始終無法達成共識。

今年開季台灣之光王建民連三場被打爆,就是跟去年跑壘受傷,休息過久,以及接續的復健步驟與方式,都無法有效恢復原本應有的球速、犀利刁鑽的球路與原本重如保齡球般渾厚的球質,有直接的連帶關係,也就是說當時他的身手還達不到大聯盟層級的比賽強度,因此只好回去小聯盟進行延長春訓與復建賽,也是相當自然的現象!其實每個職業球員都有受傷的可能,我們也看到許多大聯盟巨投有時一整年都報銷,但是隔年卻又生龍活虎,這些實例正顯示你傷癒復出想要有正常的表現,必須依靠自己身體的記憶,來喚起原本該有的投球特質,旁觀者給的意見只能當參考,畢竟前面已經論述過,大聯盟的球員要經過多少關卡的磨練,才能站上大聯盟舞台,因此要輕易被打敗也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如果自己狀況不好,被砲轟的灰頭土臉也是常有的,這就是美國職棒大聯盟,實力與球技決定你的地位與身價。

再回到前面論述的大聯盟架構,它總共有六層外圍聯盟,這些聯盟都是一階一階往上攀爬。菜鳥球員從最低階開始打,表現好的就往上跳,等他晉階到最頂級時,就是他的施展才華的舞台了。這麼嚴謹縝密的制度,說明一個產業的發展要成功,都不是只有熱情就可以辦得到,台灣因為沒有完備的制度,職棒玩了二十年,還是把棒球帶回去從成棒轉型成職棒的草創階段,又回到四隊,比較好的現象就是現在有二軍的成立!然而我們檢視當前球員的薪水,普遍都屬於廉價型的兼職報酬,我們不禁要懷疑二軍的球員,他們的身手哪天真的鍛練到可以去一軍比賽。畢竟有的選手無論他多麼勤奮或是他本身的運動細胞與天賦,根本就無法達到正規比賽的強度要求,那麼這樣的二軍所為何來?只是要仿照日本二軍或是大聯盟的附屬球團,依樣畫葫蘆,終究只是另一種無心與無能的面向呈現罷了。

只是筆者以為,棒球發展到現在,它已經是一項非常精緻的工業了,農場、薪資結構、自由球員制、工會、薪資仲裁、傷兵名單、讓渡、下放權、球探報告、經紀人等等完善的制度,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讓美國職棒大小聯盟的觀眾人數,每年超過1億2000萬人,也就是說每3個美國人,就有超過1個,至少一年去棒球場看一次球。看看台灣這寒酸的觀眾人數,最多的職棒六年164萬,最少的職棒11年,人數只有30萬人,來比較台灣的2300萬人,不到1/15,甚至最少是1/76的人,一年進去球場看一次球賽,比例真是少得可憐。這個數據也暴露出台灣的老百姓,真的有將棒球當一回事看嗎?還是說台灣的棒球比賽,確實無法讓人萌生參與的熱情?從球團到球迷,大家嘴巴都說愛棒球,其實心裡在想什麼,天知道!

美國職棒除了大聯盟的30隊,3A、 2A 、高階1A 、低階1A 、新人聯盟等,這些小聯盟階級加起來共有20個聯盟,共有246支球隊,另外加上獨立聯盟的八個聯盟,也有56支球隊,也就是說美加地區的3億3000萬人口,正養著332支職業棒球隊。平均不到100萬人就要養一支職業棒球隊。而這些為數眾多的小聯盟球隊,只有少數幾支是大聯盟直屬的球隊,所以小聯盟球隊也是正港經營的球隊,競爭同樣激烈。而且這些球隊不像日、台職棒隊所直接成立的二軍,專門提供"一軍"以外的球員有實戰演練的機會!這些小聯盟的球隊都有獨立的運作機制跟賽制,甚至因為聯盟眾多,可以排出更多迷人的競賽組合,以製造比賽的多樣性與趣味性,鎖定不同年齡層的觀眾群,進而與大聯盟的球迷市場切割,以區隔市場,增加競爭力。

美國職棒大聯盟的觀眾幾乎是年年在成長,從最近的1990年,5482萬人,一路成長至2006年的7600萬人,2007年達到最巔峰的7950萬人,2008年則是7859萬人,稍微下滑一些;然而短短的二十年,觀眾人數竟成長近2500萬人,成長的數量與幅度可以說是相當的驚人,由此數據也可以看出美國職棒大聯盟,在拓展觀眾人口的努力,真的是不遺餘力,成果也是相當的振奮人心。有了觀眾的捧場,球團既可以增加收入,也可以砸下更多的銀子,去網羅更多的頂尖好手來為球隊效力,比賽的強度增加了,競爭也更激烈了,球賽也變得更好看了,觀眾當然也就更樂意買票進場看球,這是一體兩面的真實借鏡,任誰都不能忽視它的魅力。

美國職棒大聯盟在從1876年成立,初期只有一個聯盟,8支球隊,這8支球隊至今仍有兩支球隊存活,那就是芝加哥小熊隊與亞特蘭大勇士隊,它們的隊齡都跟美國職棒的歷史一樣久。過了25年之後的1901年,才成立另一個聯盟­---美國聯盟,也是8支球隊。從16支球隊增加至26隊,共經歷90年,平均每9年增加一支球隊,1990年,才變成美聯14隊,國聯12隊,共計26隊,2009年才是30隊的規模,19年才增加區區4隊,平均每5年才新成立一個球隊。反觀台灣則是從最初1990年的4隊,中間一度增加到兩個聯盟,共有11隊,到了2009年,職棒20年又變回來4隊,可以說是被打回了原形,醜態畢露,台灣職棒一切的起伏,都在這短短的19年內發生,讓人不勝唏噓,也讓外界徹底看破了手腳。由此可見細水長流的經營理念,才能維持一項產業長遠的發展,如果大家都想進來分一杯羹,弄到最後一定慘兮兮,果然不到二十年,台灣職棒就快玩完了。

前文有提過美國靠打職棒維生的球隊共有兩百多隊,為何他們在這二十年才含蓄地增加四隊大聯盟球隊,話講回來還是兩地的制度與心態格局,實在是相差太遠了。對照美國大聯盟跟台灣的棒球觀眾人數列表,美國的職棒呈現逐年成長的趨勢與榮景,而且這二十年間從每場平均人數26000人,一路成長至每場32000人,平均每場增加6000人,幾乎等同同時期台灣職棒比賽每場的觀眾人口。台灣則是隨著當年度比賽以外的負面消息的熱度,來決定觀眾人數的多寡。從最多的平均每場6800人,盪到最低的平均每場1600多人都有,這樣稀稀落落的觀眾數據,要國人相信比賽內容地精彩程度,可以等同美國3A的層級,無疑需要一點鴕鳥的心態才能有說服自己的勇氣。由此現象觀之,大聯盟完善的制度,才能緩慢地拓展新的版圖,不僅增加新的球隊,也增加新的觀眾人口,也才能維繫票房的持續成長。

而且小聯盟棒球也有為數眾多的觀眾在捧場,2008年總計約有4000萬名觀眾,進場觀看小聯盟的比賽,因此不能小覷小聯盟的魅力。3A比賽平均每場觀眾人數超過6000人,2A平均每場觀眾人數超過4000人,1A的平均每場觀眾人數按不同聯盟,大約介於1000至3000人之間,獨立聯盟也有1000至2000的觀眾,北方聯盟每場也有近4000名觀眾。這樣的數據對照台灣近三年的職棒觀眾人數,居然介於1A及獨立聯盟之間,真是可悲!台灣的職棒才剛被世界棒球總會評為1A的水準,沒想到呈現的觀眾人數,居然真的只能1A的比賽才能匹配,真不知道洪一中講的:要跟人家借東西要客氣一點的論調,是建立在哪個位階之上?如果你借的是大聯盟或是3A、2A的東西,筆者以為的確是要客氣一點,但跟1A借東西,恐怕出借者還要附帶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借方才必須動用到客氣這個態度。

台灣棒球最大的盲點就是,職棒選手自以為是大聯盟的身手,其實是連1A也打不過,每天在自己的夢幻舞台抓蝦,以為自己爽就好了,打不贏失業的洋將,就減少給他們來打的機會!棒球其實就是要交流,關起門來自己打,成績再好,碰到外籍兵團,就只好繳械了,經典賽18局只得一分,就是最好的証明。

紐約大約有八百萬人,養兩支大聯盟球隊,洋基平均每場觀眾人數都在五萬人左右,大都會平均每場接近五萬人。而所有高達2430場的每一場比賽,平均觀賽人數是32000多名。美國城市人口排名第23名的波士頓,居民大約有三百四十萬,波士頓在地的紅襪隊每場觀眾也近40000人,而且只要是紅襪隊出賽,只要在主場都會滿座,在客場的戰績都是美聯之冠。美國西岸的西雅圖不過是個56萬人口的小城市,卻也養了一個水手隊,每場觀賽人數也有28600人(華盛頓州648萬人)。台北市人口261萬,台北縣384萬人,合計645萬人的大城市,居然養不活一支人氣最旺的兄弟隊,真是情何以堪!以美國不到一百萬人就可以養一支職棒隊的現況推算,台灣2300萬人應該可以養活23支職棒隊才是,更何況我們的職棒水準只是介於美國1A至2A的水平,沒有道理那麼難養。可見台灣的職棒市場,仍有許多層面都有待改進與努力拓展的空間;不管是客源的開拓,球賽的強度,甚至是臨場的調度與指揮功力,都是需要強化的課題。

台灣與美國職棒因為制度的差異而呈現兩極化發展的態勢,制度完善的呈現一片榮景,每年以新增一百萬名的觀眾在成長,制度尚未成熟的,觀眾群則是大起大落,始終無法吸引忠實觀眾,進而開拓新的客源。這主現象已經明白的告訴國人,唯有完整的制度,上、中、下游的合縱連橫,相輔相成,棒球產業才能可長可久。這些巨大的統計數據差異,如果還不能讓台灣棒球主事者覺醒,那麼台灣職棒市場的格局與榮景,一定會愈來愈夢幻,愈來愈渺邈。

附表一、中華職棒1-19年觀眾人數統計表(資料來源:CPBL官網)
年度 比賽場數 觀眾人數 平均人數
1990 180 899955 5000
1991 180 1050405 5836
1992 180 1238063 6878
1993 270 1600549 5928
1994 270 1607677 5954
1995 300 1646361 5488
1996 300 1364424 4548
1997 336 685832 2091
1998 315 690089 2191
1999 278*1 496433 1786
2000 180 301671 1676
2001 180 337707 1876
2002 180 532304 2957
2003 300 958596 3195
2004 300 1051625 3505
2005 300*2 1008479 3361
2006 300 679205 2264
2007 300 612879 2042
2008 298*3 572692 (1922)>
這是一個多麼讓人尷尬的數字,這個數字比20世紀初,
1901年的美國職棒觀眾人數平均3247人,還少1300人。
附表二、美國職棒大聯盟1901-2009觀眾人數統計表(資料來源:MLB官網)
年度 比賽場數 觀眾人數 平均人數
1901 1110 3,603,615 (3,247)
1950 1238 17,462,977 (14,106 )
1990 2105 54,823,768 26,045
1991 2104 56,813,760 27,003
1992 2106 55,870,466 26,529
1993 2269 70,257,938 30,964
1994 1600 50,010,016 31,256
1995 2017 50,469,236 25,022
1996 2267 60,097,381 26,510
1997 2266 63,168,689 27,877
1998 2430 70,601,147 29,054
1999 2428 70,139,380 28,888
2000 2429 71,358,907 (29,378)
2001 2429 72,581,101 29,881
2002 2397 67,390,074 28,114
2003 2411 67,630,489 28,051
2004 2402 73,022,969 30,401
2005 2419 74,926,174 30,970
2006 2422 76,042,787 31,404
2007 2429 79,503,175 32,785
2008 2430 78,591,116 (32,342)
美國職棒大聯盟MLB,把他們的每一場觀眾去掉3萬人,還比我們的觀眾多四百人!
可見台灣人愛棒球,只是一種口號,老百姓跟政治人物都一樣。
經營20年的統一7-11,便利商店開的嚇嚇叫,但是開發球迷的誠意,始終讓人懷疑!
因為統一的球迷跟他所開的店數,還不成比例。
統一的店據統計全台應該有4000家,
但統一獅每場觀眾人數應該還比不上這個數字。
從這個角度來看,全台唯一的一家<兄弟飯店>的觀眾人數,
居然可以打敗如此龐大的企業體?
有為者如果不思其中的道理與癥結,
那麼棒球很快就會成為台灣永遠的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