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雲林麥寮的煙塵讓嘉義梅山的蓮霧不孕

2008年7月,要去嘉義梅山鄉山上拍攝一種新品種茶葉,叫佳葉龍茶。當時已近黃昏,我們沿著嘉義159甲縣道往山上蜿蜒而上,準備去拜訪茶農簡勝郎先生。途中我們經過一個彎道,時值夜幕低垂,黃昏美景讓人驚艷,信步要求停車,好讓攝影小組攝取美麗景致!在這山巔上俯瞰嘉南平原,閃爍的燈光映照在遼闊的平原上,清風徐徐吹來,格外清爽宜人。

此時一對世居於此的山上耆老夫婦好奇探詢我們的拍攝意圖,待我們據實以告之後,這對老夫有感而發的苦訴這我們些年來,山上農作物的變化,如果他們的說法是事實,那麼對照這些遠方的黃昏美景,就顯得格外諷刺。

老夫婦向我們點出遠方靠海的閃爍燈光,其實就是雲林縣麥寮的六輕廠房,廠區裡巨大煙囪的警示燈,這些巨大煙囪日夜排放煙塵,也改變了嘉南平原的生態,甚至波及梅山上的水果,真的可以說是無妄之災。老夫婦說,自從六輕開始營運之後,他們家的蓮霧從此無法開花結果,他們懷疑是因為彰濱工業區所製造的大量汙染廢氣,隨著西南氣流吹拂到山巔上,間接讓他們的水果受害。

我們無法立即判讀這對老夫婦的說詞是否正確,以及彼此之間的因果關係;也許可能因為農作物的年齡極限所導致的現象,或是因為氣候變遷都有可能會影響,必須經過相關單位的採證研究與確認,我們不敢貿然認定這兩者之間的關連性。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懷疑這兩者彼此之間是否真的有關連性,因為暖空氣是會往上飄移,冷空氣會往下墜,這是很簡單的物理現象,所以難保遠在6、70公里外的廢氣,不會隨著氣流飄到天邊的山巔上,導致蓮霧不孕。我們在此假設這對老夫婦的指控是成立的,那麼我們更憂心的不是蓮霧的不孕而已,我們擔心面對嘉南平原的竹崎山頭,所生產的高山烏龍茶菁,是否也受到這些廢氣的汙染,進而含有其他的有毒化學物質,讓人心驚。

假設這些汙染的廢氣,可以導致蓮霧不孕,那麼這些汙染物一定含有奇特的物質。雖然茶菁不需開花結果,然而茶葉的葉面如果受到這些汙染物的侵襲,那麼這些可怕的化學物質則是直接進到茶友的肚子裡去,焉能不慎!希望有關的研究單位,可以進行相關的嚴謹調查,讓真相說實話。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一條哭泣的河流□

◆請嚴肅看待高山過度開發的惡果◆

前言:

莫拉克颱風夾帶豐沛雨水,持續蹂躪台灣中南部平地與山區三晝夜之後,引爆了高山上山洪暴發,大量土石伴隨著泥沙雨水,形成極度湍急且渾濁的惡水,重創山區部落!高雄甲仙鄉小林村的所有建物慘遭土石掩埋,造成逾千人被活埋的慘劇。這是台灣有史來最大的風災,災情也是最嚴重,比起民國48年所發生的八七水災還要嚴重,真不是一個慘字了得。

在我看來,如果說這件重創台灣中南部的慘劇,要完全怪罪大自然的無情,恐怕也不是全然的公允,原因是在於天災固然是事實,但是人們長期過度開發高山的貪婪慾念,恐怕也是難辭其咎。

最近這兩年,我因為做高畫質電視節目的緣故,在全台灣繞了好幾圈,不管是高山上的檳榔園、果園、茶園,或是散居台灣各地的溫泉區,我都為他們留下了深具魅力的景觀記錄;然而,這些記憶中美好的圖象,這幾天跟電視新聞畫面一比對,竟然讓我有恍如隔世的感覺,現場殘破不堪的情景,簡直可以用人間煉獄來形容。

台灣的風景區向來都是跟河流結合在一起,中橫公路的所有景點,東部的太魯閣、紅葉溫泉,西部的谷關,南橫的寶來溫泉,或是台東的金峰、金崙溫泉區都一樣。幾年前谷關溫泉接連遭受七二水災的肆虐,復建好幾年都還是不復舊觀,甚至有一棟新的溫泉旅館就蓋在河邊,大水一來,這棟還來不及完工的大樓,就佇立在湍急的大甲溪裡,看起來相當詭異與諷刺!

2005年為了製作《大甲溪的美麗與哀愁》紀錄片,我們也在谷關停留了好幾天,當時就見證且同時在思索大自然極為驚人的破壞力,不是貪婪的人類所能征服或抵擋的,著名的松鶴部落當年幾乎被滅村的慘劇,只是這一連串悲劇發生的前奏曲而已!因此,跟河流要來的土地,總有一天註定會被要回去。

如今相同的情節與悲劇,在高雄甲仙小林村、台東太麻里的嘉蘭村重演,災情更是前所未見,讓人怵目驚心,不忍卒睹。讓人不禁要問:為何人們如此健忘,從不好好珍惜大自然賜與我們的珍貴資源,謙恭有禮的與大自然互動,人們才不會遭到滅絕的命運。

㏄㏄㏄㏄㏄㏄㏄㏄㏄㏄㏄㏄㏄㏄㏄㏄㏄㏄㏄㏄㏄㏄㏄㏄㏄㏄㏄㏄㏄㏄㏄㏄㏄㏄㏄㏄㏄㏄㏄㏄㏄㏄

以下是《大甲溪的美麗與哀愁》紀錄片的文稿,提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讓人們有所省思。

《大甲溪的美麗與哀愁》上

這是一部記錄大甲溪生命的紀錄片
除了記錄大甲溪的美麗容顏外
也試圖探索大甲溪的滄桑與悲情
無情的人為戕害
徹底毀掉造物者的巧奪天工
也毀掉人們與大地彼此之間的互敬互信
人們殺雞取卵行為的背後
所招致的毀滅性反擊
正是大河無言的控訴
也讓人們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 大甲溪源頭 南湖溪
△ 二三千公尺高山孕育的活水源頭
△ 恍如上天賜與的甘露至寶

△ 七家灣溪
△ 國寶魚〝櫻花鉤吻鮭〞棲地
△ 同樣來自參天古木滌淨的清澈水質
△ 富含豐沛的生命動能

△ 武陵農場
△ 結實累累的高山青果
△ 終年浸浴日月流洩的高氧霧氣
△ 晴空下交織的果樹
△ 吸附山巒飽滿靈氣
△ 引自深山的山澗甘泉
△ 拖迻秋耕的豐澤養分

△ 汩汩狂洩的溪流
△ 澆灌每吋孕育生命的聖地
△ 貪婪的人們
△ 硬是在這片山中淨土
△ 灑下致命的調味料
△ 大地生命的源頭
△ 一開始
△ 就注定悲情的旅程

△ 梨山松茂部落
△ 超過五十度的陡坡
△ 種滿高山梨、蘋果等果樹
△ 果農陳清水
△ 承租果園種果樹三十年
△ 經歷無數次災難
△ 也感受地牛震動的威力
△ 堅持守護這片果園
△ 豐收的喜悅
△ 掩不住內心憂慮

△ 福壽山農場
△ 高山上的日出
△ 遠離塵世 氛圍獨特
△ 遺世獨立情景
△ 構築仙境假象
△ 恬靜鄉野
△ 細心呵護每個新生命
△ 美景短暫迷人
△ 禁不起一場暴雨侵襲
△ 暴雨來臨前的靜謐
△ 改變不了即將發生的悲情

2005/09/30龍王颱風登陸台灣
△ 一夕間
△ 梨山地區 狂風吹急雨
△ 4小時後
△ 菜園裡的滾滾黃泥滿溢馬路
△ 黃泥恣意漫流
△ 越過果園鬆軟表土
△ 狂洩而下
△ 任意肆虐脆弱邊坡
△ 開啟一條條新的排水渠道
△ 黃泥夾雜土石滾滾向下流
△ 霸佔馬路街道
△ 形成一條小河
△ 更大規模的黃泥瀑布
△ 直接湧向街頭
△ 土石堆成小山
△ 台八線交通完全中斷
△ 橋樑變成河道
△ 暴雨完全失控
△ 承載所有苦痛的大甲溪
△ 接收崩落土石的濫泥
△ 轉化成黃橙橙的淚水
△ 暗自啜泣

△ 暴雨間歇
△ 梨山街頭一片凌亂
△ 雨很快就停了
△ 梨山迅速恢復往日景緻
△ 務農維生的菜農
△ 雨後急切巡查田園損失
△ 陡坡上的果園
△ 直接沖刷至道路
△ 阻斷道路
△ 也阻斷救援的契機
△ 這次的雨
△ 總共才下了七個小時
△ 卻造成聯外道路全部中斷
△ 對外隔絕三天之後
△ 才搶通一條聯外道路
△ 梨山地區得以恢復生機
△ 道路卻是柔腸寸斷

△ 梨山除了土石流威脅
△ 更嚴重的地層滑動現象
△ 早在民國79年
△ 就已經發出警訊
△ 政府花費鉅資闢建排水廊道
△ 釋放山區過多地下水
△ 暫時穩定梨山街頭的地層滑動

△ 排水廊道穩定區塊地滑
△ 加油站後方崩塌的民房
△ 仍見證了梨山活躍的地殼滑動

△ 大甲溪穿過梨山
△ 德基水庫攔截全部溪水
△ 溪水停滯流動
△ 形成廣大人工湖
△ 兼具防洪與發電的水庫
△ 阻斷了溪水流動
△ 阻斷上下游生物交流
△ 阻斷生態遷移機會
△ 水庫邊坡大量土石崩塌
△ 嚴重危害壩體安全
△ 不僅減低水庫壽命
△ 也預告生態破壞後的浩劫

△ 台八線的告示牌
△ 昭示台八線的命運
△ 大甲溪水在此截斷
△ 台八甲線也崩塌
△ 台八甲線15公里
△ 變成中橫新里程碑
△ 它標示大自然不凡力量
△ 也記錄人定勝天的荒謬
△ 中橫徹底的崩塌
△ 阻斷過度戕害生態的企圖
△ 大地得以休養生息
△ 還給山林原始樣貌

△ 大甲溪的黃昏美景
△ 蓋不住滿山的瘡痍
△ 徒留曠谷悠情的遺憾
△ 人們咀嚼它的美麗
△ 卻不願正視它的哀愁

片尾字幕

監製 中華電視公司
策劃 撰稿 剪輯 張復欽
HD攝影 張政捷 許中熹 張復欽
美術設計 陳建宏
音樂提供 風潮有聲 金革唱片
製作協力 戴登本 楊溪圳 洪連寶 謝德福

中華電視公司 新聞部紀錄片編組 責任製作
◆Copyright © 2005 IAM6611◆
All Rights Reserved

《大甲溪的美麗與哀愁》下

一條嗚咽的大河
滿載過度蹂躪的怒火
人們不仁對待在先
大河選擇不義在後
大地反撲力量著實駭人
沖毀了道路
沖毀了家園
也沖毀人與大地之間的共生關係

谷關夏日的清晨
街道冷冷清清
小狗慵懶地逛大街
谷關地名烙印在孤寂的街邊
杳無人跡的街景
恬靜有餘朝氣不足
靜瑟的滄涼氣息
幾乎凝結谷關的空氣

晨光悠悠醒來
輕輕灑向山林
喚起大地蓬勃生氣
溪水緩步漫移
伴隨朝陽足跡
穿透青翠山巒
朝霞將溪水染成金黃
為谷關景緻增添色彩

谷關是中橫景觀起始站
盛產峽谷和溫泉
老天索回祂們的土地
截斷中橫的觀光生機
谷關也成了中橫的終點站
終年崩塌的土石
切斷中橫命脈
切不斷兩地的聯繫
谷關與上谷關的居民
冒險在陡峭山壁穿梭
忙於復建谷關電廠的工人
奮力接駁物資
他們努力逐夢
逐一場不切實際的夢
逐一場不自量力的夢

穿過幽暗的谷關隧道
台電棄土場就坍在路邊
桃芝風災淹沒谷關電廠
台電費時四年光陰
投入人力挖掘土石
堆積如山的電廠棄土
任意棄置大甲溪畔
隨雨水沖刷坍進大甲溪
持續墊高河床
阻斷發電尾水排放

溪谷裡奮力開挖土石
又全數倒進河裡
如此可笑的土石移植工程
如此荒謬的治標工程
如此藐視生態反撲力道
有如以卵擊石 螳臂擋車
也暴露人類蠻幹的可悲心態

921後闢建的明隧道
72水災又把它沖到河裡
河水吞噬建物大樓
有如威尼斯景觀再現
旅館蓋在河裡
只能讓河水穿過
我家門前有小河
我家屋頂有巨石

河上屋竟透著滄桑美感
吊橋支架隨河水擺盪
景物疏離 時空錯置
觀光勝景抵不過氾濫溪水
大河不願配合人類演出
堅持走自己的路
是河道就應該還給大河
時間再久 還是會要回去

平靜怡人的山中溫泉
等著遊人再度鑑賞
等著舊日時光再現

2005年11月
再度拜訪谷關
谷關河道開始疏浚

大規模的開挖工程
重複著與大河爭地的戲碼

卡車載走淤積土石
載不走力拔山河的事實

大地輕輕怒吼
人們日以繼夜挖掘
挖了又坍 坍了又挖
保住了溫泉區的財產
又保住了什麼

建物終於露出水面
明年又是什麼景象
仍舊改變不了復建工程的荒謬

2005/09/01泰利颱風侵襲過後
大甲溪下游松鶴部落
往谷關的道路只通到松鶴
溪水淹沒松鶴的德芙蘭橋
松鶴再度成為孤島

溪水沖毀河邊的建物
野溪任意肆虐部落
溪水找回自己揮灑的舞台
不願與貪婪的人類共享

三個月後
河水完全退去
整治工程展開
孤寂的松鶴
仍舊了無生氣

風中飛舞的競選旗幟
究竟讓部落帶來什麼啟示

早年隨意掩埋的垃圾
曝曬艷陽下
長年釋放毒素進河裡
下游的台中居民
不時分享惡意種下的苦果

大甲溪水至此結束民生用水
下游的灌溉功能才要開始
溪邊的紙漿廠
日夜排放有毒廢水
河谷凝結的白色固體
控訴這一切的暴行
毒水往海浬流
毒害海浬生物
生物鏈的循環
仍舊會將苦果留給人類

斜陽西沉
大甲溪在風中嗚咽




片尾字幕

監製iam6611
策劃 撰稿 剪輯 張復欽
攝影 張政捷 許中熹 張復欽
美術設計 陳建宏 李春生
音樂提供 風潮有聲 金革唱片
製作協力 戴登本 楊溪圳 洪連寶 劉光亮
中華電視公司 新聞部紀錄片編組 責任製作
◆Copyright © 2009 IAM6611◆
All Rights Reserved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2009洋基新球場主場開幕戰

□論洋基新球場主場開幕戰的氣勢對棒球產業發展的啟示□
----------------------------------------------------------------------------------------------
棒球在美國是一項相當受歡迎的運動產業,甚至已經發展成一種棒球工業!就跟電影業在美國不僅是娛樂業,它同時也是一項分工非常細緻的工業,因為精緻,所以受人歡迎,棒球也一樣!這兩種在美國發展的淋漓盡致的特殊行業,台灣也都有,但是它們的專業程度與精緻的面貌,都不是我們這種蕞爾小國,擁有少得可憐的幾家電影公司與僅有四支職棒隊所能比擬與想像的。

今年的美國大聯盟有兩支球隊分別啟用新的球場,眾所周知的邪惡帝國洋基新球場更是萬眾矚目。最晚舉行主場開幕戰的洋基隊,它所營造氣勢萬千的華麗風格,著實讓人咋舌!四架F16戰機從球場上空呼嘯而過的驚人場面,讓現場近五萬名觀眾驚呼連連,同時呼應了用十五億美金打造的新球場所該有的禮讚。這種場面台灣只有在雙十國慶日,有時會看到的空中分列式的氣勢足堪比擬,美國的職棒球團居然將球季的開幕戰,當成小國國慶日的規格來處理,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對球賽用心與認真的程度,足以讓視棒球為國球的台灣望塵興嘆,搖頭不已。

如果有一天紐約的哈德遜河裡,突然從水中升起一艘潛艇,對空發射短程飛彈以揭開洋基隊球季開幕戰,相信世人也不會太驚訝才是!對照在台灣經營算是相當用心的LA NEW熊隊,找來童顏巨乳開球所掀起的小小騷動,跟邪惡帝國的開幕氣勢兩相對比起來,還真是小小巫見大巫;而這種氣蓋山河的開幕場面,只是美國整個龐大棒球工業的一個小小縮影而已!就當前兩者之間的環境與體質來比較,台灣的職棒歷史落後美國114年(1876v.s.1990),然而台灣經營棒球的雄心壯志與格局,以及整體追求的價值取向,恐怕要落後他們200年,都不算是誇張的說法。

洋基新球場打造的不是只有華麗的外在而已,新球場的餐飲部門提供一百多國的各式料理,貼心周到的服務來自世界各地的球迷,就讓人感受到邪惡帝國也有溫情的一面。這只是這座新球場眾多內在軟體的服務選項之ㄧ而已,球場內多達一千多面的大螢幕電視,即時傳送球場上的所有比賽內容,讓球迷不會錯失每一段重要的比賽細節,就更讓人無法懷疑球團對於球迷的尊重態度與十足的誠意。這種種軟硬體的貼心融合,為的只是營造每一場比賽所該具備的各種元素與氛圍,讓球場上的激烈球賽,跟現場多元、且有如嘉年華盛會的歡樂氣氛,相互輝映。

撇開這些可以豐富球場比賽熱度的硬體設備不談,洋基新球場大約創造了四千個工作機會,球季期間的每一場比賽,至少有二千五百個工作人員在服務球迷,這些工作人員的數量,都贏過最近三年台灣職棒比賽,平均每場進場觀賽的觀眾數量,怎不教人吃驚。筆者提出這個數據的用意,只是要強化美國人對於棒球比賽這件事很認真、也很嚴肅的論述,而台灣的棒球比賽與看球環境相較之下,就很隨便,也很無所謂,自然就無法吸引更多的球迷進場看球,球迷不進場,球賽有氣無力,跟自己人打都意興闌珊,遇到國際賽當然就手足無措。因此兵敗東京,甚至被還不太會打棒球的中國羞辱,就顯得理所當然,不足為奇;我們不必扼脕,不必找尋任何的原因,也不必找尋任何的藉口,因為「態度」已經決定高度、深度、穩定度、耐久度,當然也就決定了一切。

筆者以為大聯盟的比賽給我的感覺就是很專業,甚至連電視轉播的鏡頭語言,也都經過精心的策劃,這些訓練有素的轉播人員,幾乎可以掌握比賽的每一個細節!他們運用鏡頭的角度與高低落差,甚至是鏡頭的尺寸大小、如特大號的特寫鏡頭,來營造高張力的比賽強度。你在即時呈現的鏡頭或是再現的重播畫面中,絕對不會看到任何鬆散的元素,或是雜亂無章的畫面,連更換投手的試投動作都不會成為球賽的焦點,唯一的主軸就是高度專注的比賽相關內容與細節。這些畫面的呈現方式與比賽過程扎實的結構,甚至可以讓我們這些相隔數千哩,遠在地球另一頭的台灣球迷,跟隨著比賽的節奏,而血脈噴張,感動萬分。

反觀台灣的職棒比賽,雖然有著地緣接近的依親關係,但兩者的呈現方式,卻有天壤之別。筆者觀看台灣職棒的比賽畫面,常常因為不知所云以致頻頻搖頭嘆息,不是鏡頭角度或攝影機的高度不對,就是常捕捉不到重要鏡頭,或是千篇一律的取鏡模式,甚至鏡頭的構圖及取景角度都太過制式,以致畫面缺乏變化與驚奇!要不是電視Logo下的Live字樣,才不至於讓人以為是哪一場球賽的重播,因為畫面都大同小異,毫無創新與創意!這些畫面對於PRO級的球迷來說,自是無法點燃內心熱情的火花,而讓球賽與觀賞者之間產生了一種疏離感,也就無法激起沸騰的熱血。

也就是說我們連電視轉播這一環的硬體工程,也跟球賽表現的內容一樣,屬於同等級的荒腔走板,兩者之間更可以說是沆瀣一氣,讓人氣結!這些面向更是明白揭示,我們整體的棒球實力與對棒球的基本尊重態度,都還有很多需要改正與學習的地方。我們以鎖國的形式在經營棒球,已經夠讓人沮喪了,連傳輸球賽內容的技術呈現方式,居然也無法透過包裝或是美化,來表現出球賽最精緻的一面,就由不得讓人痛心疾首!大家都知道,鏡頭既真實卻也不真實,它呈現給觀眾的也是經過篩選的瞬間短暫真實;再者鏡頭還有美化的作用,透過主動、主觀式的取景篩選過程,不僅可以強化球賽的強度,也可以避掉許多讓人做噁的影像,如此才能淨化視覺的靈魂,也才能讓看球的趣味,有了知性與賞心悅目的感受。

台灣職棒比賽最常出現的畫面跟轉播技術無關,而是球賽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讓人有看不下去的難堪感受!一些不雅的鏡頭,諸如球員翹著二郎腿跨在前排的椅背上,休息區的板凳球員鬆散的模樣,不動如山的呆坐有如雕像,彷彿他跟這一場球賽毫無關聯,還是正在思考有上場機會時,該如何展現打放水球而不被抓包,致使靈魂出竅,從而進入個人的冥想世界。台灣職棒呈現在畫面上最欠缺的還有球賽最需具備的元素:專注與動能!欠缺這兩個核心的元素,球賽要如何感動人心?種種陋習連結在一起所衍生出的比賽水準落差,也就再明顯不過了。

筆者長期比較美日台三地的職棒比賽,得出三種不同心得:美國隨興打,日本照規矩打,台灣則是隨便打,叫人沮喪。筆者認為日本的職棒比賽精緻細膩,每個細節都不輕易放過!但就觀賞球賽的視覺饗宴層面來論是最乏味的,因為他們中規中矩,所以他們的比賽不會大起大落,穩定度比較高,也不會有任何讓人意想不到的情境產生,彷彿是照著已經寫好的劇本在運作,屬於精緻靈巧的舞台表演。

美國的職棒是速度與力量的展現,比賽過程呈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華麗風格,競賽技巧成熟、精準、講究!因此他們的比賽張力最強,對決氣息濃厚,足以讓人血脈噴張!他們的比賽起伏變化也比較大,選手狀況好時可以痛宰對手,狀況不好時再強的球隊也有可能被弱隊屠殺,所以比賽結果有時也會讓人跌破眼鏡。然而他們每年球季一百六十二場的例行賽,往往都要殺到最後幾場才能產生分區冠軍,甚至還要靠加賽一場來決定勝負,這種續航力與耐力,不到最後一刻決不輕易放棄拚戰的精神,在美國職棒場上可謂發揮的淋漓盡致。

台灣的職棒比賽則是可以用「驚奇」二字來形容,也就是說任何狀況都會發生!看不見的失誤,加上看得見的失誤,就成了台灣職棒比賽的基調。所以球評或球迷無法從先發選手的整體戰力,來預估該場比賽的勝負,因為變數實在太大,選手個別成績只能當參考用。一場看似一面倒的比賽,打到最後還有可能被逆轉,除了職棒選手技術不純熟所造成的結果之外,台灣的職棒比賽摻雜了過多不明的元素在裡面,包括組頭、包括黑道、包括想分一杯羹的球員!這樣多方運作的結果,讓球賽產生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台灣的職棒比賽,幾乎可以說是各方勢力明爭暗鬥、角力下的犧牲品,往往球賽還沒開打,結果已經出來了,所以台灣是真正照著劇本在打,只是表演的精采程度不一而已,所以台灣職棒比賽的精緻程度,始終不夠純正、清澈、透明。

過去台灣整體棒球的水平,時常自詡為可以媲美美國職棒小聯盟,介於2A、3A之間的水準!這種推測是否精確,無法以帳面上有限的數據,或是國際短期比賽的成績去對照。然而攤開1990年,台灣職棒元年的各項比賽數據,台灣本土球員與洋將的成績列表一比,整體來看台灣是無法自圓其說的。台灣當年四支職棒球隊,總計只用了十位洋將,其中有八位固定先發。這八位洋將有六位,名列打點排行前十名,其中又有四位排在前五名,全壘打排行榜前五名更是完全由洋將包辦,這不是屠殺是什麼?真讓人尷尬!

這樣簡單卻又難堪的數據,代表著台灣本土的球員,當年的打擊實力根本無法跟洋將比。而且根據資料顯示,這些洋將來到台灣打球之前,絕大部分都是當年連1A的聯盟,都沒有他們表現的空間。此一驚人的數據能否敲醒沉迷於過往美夢,而不願正視問題癥結的相關棒運人士,恐怕都很難有正面的啟示作用。數據會說話,可是台灣長久以來習慣用模糊理論的態度,來淡化或美化這些數據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所以有人會以時空環境不同來搪塞,有人會說是剛打職棒不習慣來安慰自己!然而血淋淋的數據,硬是毫不留情的一棒敲碎瑰麗的幻夢。

如果說職棒元年的數據僅供參考,那麼最近的數據應該更能貼近當前的職棒水準!經過風雨飄搖、跌跌撞撞的職棒十九年,在台打球的洋將野手人數屈指可數,然而統一獅的布雷,卻在打點、全壘打、壘打數三項攻擊數據都高掛第一名,本土的眾多重炮,完全都被比下去!也就是說區區一個洋將,就可以打垮整個台灣職棒,這樣的當頭棒喝,我們究竟還要欺騙自己到什麼時候?

從制度面來講,美國的職棒大聯盟,從大學棒球隊、選秀制度、到短期1A、1A、2A、3A小聯盟、低階、高階、到大聯盟,它組成一道非常堅強與完備的發展軌跡。此外他們還有地區性的聯盟,或是社區型的、以及獨立聯盟系統、短期的冬季聯盟等,可以說是暨專業又多元,非常有特色。因此每個可以站上職棒大聯盟的球員,他們都需經過這麼多關卡的磨鍊,球技與實力、甚至豐富的作戰經驗,當然也都是上上之選,這也是為何大聯盟的比賽強度與精采絕倫的演出,都比其它聯盟要高出很多的原因,大聯盟不必說當然就是世界棒球的殿堂,這也是為什麼大聯盟的總冠軍敢稱之為世界冠軍的原因。

上述既龐大又複雜的組織除外,美國的棒球制度,其實還有許多台灣可以學習的面向,從最小的地方來說就好了,台灣從少棒就開始指導小投手,練習如何投變化球!美國則是到了青棒或是成棒,也就是在高中、甚至到了大學階段,才開始練投比較有技巧的球路。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美國人從小隨意「玩」棒球,臺灣人從小用力「打」棒球,就這樣一路認真打到大學的時候,棒球的生命或技巧,幾乎已經燃燒殆盡,甚至於接近尾聲,也就不足為怪!

美國人把棒球定義為成人的競技,它有非常完整的理論依據,它的比賽強度也最強,因此他們認為球員身心成熟之後,經由完整的、系統性的棒球科學訓練之後,就可以練就一名優秀的棒球員。台灣則是把它定位為榮譽型,或是為國爭光型的競技。所以台灣的少棒可以打贏美國的小朋友,等到愈來愈大,要贏他們就愈來愈困難,道理其實很簡單。美國甚至還有許多知名選手既打籃球又打棒球,而且他們既可以在MLB打棒球,也可以在NBA打籃球,而且史上有記錄的就多達十多位,而且都是專職的,不是客串一下而已!這些記錄都足以佐證台灣棒球的發展,確實是有太過重視少棒而輕成棒的頭重腳輕的怪現象,這種現象從四十年前筆者年少無知時,著迷於少棒的短暫榮光,再經過二十年職棒的歲月,一直過了快半世紀,至今卻仍然沒有任何改變。

這種現象之所以會產生,跟台灣長期扭曲與偏激的教育制度,所形成的倒果為因的價值觀,有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係。美國人從小的教育取向,是以吸引小朋友的學習興趣為主軸,只要小朋友不要失去學習的興趣就好,等到長大了再去鑽研更高深的學問或朝向自己性向的領域發展!所以他們在中小學的數學等領域,所表現出來的聰明才智,都比同年齡的台灣小朋友要遜色許多。台灣的教育剛好相反,它非常強調從小就要精準的學習,不管你有沒有興趣,都要全盤接收,因為學習面向過於廣泛,有些小朋友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導致跟書本的距離漸行漸遠,最後就變成放牛吃草。此外「不能輸在起跑點上」的荒謬概念,也就直接移植到棒球運動上,強加訓練小朋友練習投變化球的能耐,就是這項怪制度下所產生的最佳寫照之ㄧ而已。
於是傳統仰賴棒球榮光來維繫校譽的棒球學校,為了一項例行性聯賽可以奪冠,可以讓陣中的王牌投手,在短短幾天內連續先發出賽,投球數更是嚇死人的幾百球!反正為了校譽,才不管你的手臂是否可以承受日後的比賽強度,當然更不可能會考慮到你的運動生命,究竟可以持續多久,反正別人的小孩死不完!就是這種荒謬的教育制度與觀念,讓這些小小運動員變成學校榮光的祭品,他們還來不及在長大的成人舞台,揮灑自己的天份與才華,就在年少時光將自己僅有的幾分吃奶力,全數放盡,這就是台灣球員的最大悲哀。

另一方面,我們從美國職棒選手的年資,就可以看出他們的棒球生命確實比台灣還長!以二十歲進入職棒來說,除非受傷太過嚴重,否則他們幾乎都可以打到四十歲,長達二十個球季,如果都不受傷,大約可以打三千場的例賽。因此他們可以創造許多在我們看起來都是相當誇張的記錄。台灣職棒今年剛好二十歲,從職棒元年開始打球,到今年剛好可以退休的球員,竟然掛零,唯一的例外是曾智偵,他打到46 歲才退休!連存活的教練都很稀少,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台灣棒球選手的耗損率,相對來講的確是過高的。

2008年世界冠軍費城人隊的投手傑米.摩爾,今年已經46歲,去年他在世界冠軍系列賽,先發兩場,全部拿下勝投,也協助球隊贏得世界冠軍功不可沒,今年他依然是隊中的先發投手群,也在此高齡拿下大投手生涯里程碑的250勝,讓人激賞。另外身高208公分的大個兒蘭迪.強森,今年也45歲了,五屆賽揚獎得主的強森,身手依然不凡,憑藉著豐富的經驗與球技,為職棒界示範「老當益壯」的基本原則,果然「薑是老的辣」,4月20日他面對老東家響尾蛇,毫不留情的演出前六局無安打比賽,最後率領球隊以2比0完封對手。看著他動則近100 英哩的速球,彷彿會讓人懷疑他的年齡是騙人的。6月4日,他甚至以史上第二老的高齡,拿下職棒生涯第300勝!這些活靈活現的真實案例,豎立了棒球發展的不朽典範,讓人由衷敬佩不已。台灣的職棒界,何時才能願意認真看待每一活生生的例子,認真學習棒球大國務實的精神,同時建立一套完整的防護制度,讓台灣的球員也可以媲美制度完善的美國職棒大聯盟,同樣享有安全又長壽的打球環境。

大聯盟現有三十支球隊,分為美聯14隊,國聯16隊,美聯有指定打擊,國聯沒有指定打擊,所以美聯的投手在進行跨聯盟比賽,或是世界冠軍系列賽時,遇到國聯的主場賽事時,就必須拎著球棒站上打擊區,王建民就是因為打擊上壘、跑壘時受傷的!說來也很諷刺,每一個球員不管是不是野手,應該都具備跑壘的基本能力才是,如果連跑壘都能受傷,那麼其他部部位受傷的機會就會一樣高,進而影響自己的運動生命,這一點球員自己應該比誰都清楚。台灣的另一位大聯盟投手郭泓志甚至還曾經自己擊出全壘打來幫自己贏得勝投,因此投手如果擁有攻擊能力,可以增加勝投的機會與機率。因此兩聯盟對於這項制度的差異,利弊得失與存廢之間的取捨,始終無法達成共識。

今年開季台灣之光王建民連三場被打爆,就是跟去年跑壘受傷,休息過久,以及接續的復健步驟與方式,都無法有效恢復原本應有的球速、犀利刁鑽的球路與原本重如保齡球般渾厚的球質,有直接的連帶關係,也就是說當時他的身手還達不到大聯盟層級的比賽強度,因此只好回去小聯盟進行延長春訓與復建賽,也是相當自然的現象!其實每個職業球員都有受傷的可能,我們也看到許多大聯盟巨投有時一整年都報銷,但是隔年卻又生龍活虎,這些實例正顯示你傷癒復出想要有正常的表現,必須依靠自己身體的記憶,來喚起原本該有的投球特質,旁觀者給的意見只能當參考,畢竟前面已經論述過,大聯盟的球員要經過多少關卡的磨練,才能站上大聯盟舞台,因此要輕易被打敗也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如果自己狀況不好,被砲轟的灰頭土臉也是常有的,這就是美國職棒大聯盟,實力與球技決定你的地位與身價。

再回到前面論述的大聯盟架構,它總共有六層外圍聯盟,這些聯盟都是一階一階往上攀爬。菜鳥球員從最低階開始打,表現好的就往上跳,等他晉階到最頂級時,就是他的施展才華的舞台了。這麼嚴謹縝密的制度,說明一個產業的發展要成功,都不是只有熱情就可以辦得到,台灣因為沒有完備的制度,職棒玩了二十年,還是把棒球帶回去從成棒轉型成職棒的草創階段,又回到四隊,比較好的現象就是現在有二軍的成立!然而我們檢視當前球員的薪水,普遍都屬於廉價型的兼職報酬,我們不禁要懷疑二軍的球員,他們的身手哪天真的鍛練到可以去一軍比賽。畢竟有的選手無論他多麼勤奮或是他本身的運動細胞與天賦,根本就無法達到正規比賽的強度要求,那麼這樣的二軍所為何來?只是要仿照日本二軍或是大聯盟的附屬球團,依樣畫葫蘆,終究只是另一種無心與無能的面向呈現罷了。

只是筆者以為,棒球發展到現在,它已經是一項非常精緻的工業了,農場、薪資結構、自由球員制、工會、薪資仲裁、傷兵名單、讓渡、下放權、球探報告、經紀人等等完善的制度,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讓美國職棒大小聯盟的觀眾人數,每年超過1億2000萬人,也就是說每3個美國人,就有超過1個,至少一年去棒球場看一次球。看看台灣這寒酸的觀眾人數,最多的職棒六年164萬,最少的職棒11年,人數只有30萬人,來比較台灣的2300萬人,不到1/15,甚至最少是1/76的人,一年進去球場看一次球賽,比例真是少得可憐。這個數據也暴露出台灣的老百姓,真的有將棒球當一回事看嗎?還是說台灣的棒球比賽,確實無法讓人萌生參與的熱情?從球團到球迷,大家嘴巴都說愛棒球,其實心裡在想什麼,天知道!

美國職棒除了大聯盟的30隊,3A、 2A 、高階1A 、低階1A 、新人聯盟等,這些小聯盟階級加起來共有20個聯盟,共有246支球隊,另外加上獨立聯盟的八個聯盟,也有56支球隊,也就是說美加地區的3億3000萬人口,正養著332支職業棒球隊。平均不到100萬人就要養一支職業棒球隊。而這些為數眾多的小聯盟球隊,只有少數幾支是大聯盟直屬的球隊,所以小聯盟球隊也是正港經營的球隊,競爭同樣激烈。而且這些球隊不像日、台職棒隊所直接成立的二軍,專門提供"一軍"以外的球員有實戰演練的機會!這些小聯盟的球隊都有獨立的運作機制跟賽制,甚至因為聯盟眾多,可以排出更多迷人的競賽組合,以製造比賽的多樣性與趣味性,鎖定不同年齡層的觀眾群,進而與大聯盟的球迷市場切割,以區隔市場,增加競爭力。

美國職棒大聯盟的觀眾幾乎是年年在成長,從最近的1990年,5482萬人,一路成長至2006年的7600萬人,2007年達到最巔峰的7950萬人,2008年則是7859萬人,稍微下滑一些;然而短短的二十年,觀眾人數竟成長近2500萬人,成長的數量與幅度可以說是相當的驚人,由此數據也可以看出美國職棒大聯盟,在拓展觀眾人口的努力,真的是不遺餘力,成果也是相當的振奮人心。有了觀眾的捧場,球團既可以增加收入,也可以砸下更多的銀子,去網羅更多的頂尖好手來為球隊效力,比賽的強度增加了,競爭也更激烈了,球賽也變得更好看了,觀眾當然也就更樂意買票進場看球,這是一體兩面的真實借鏡,任誰都不能忽視它的魅力。

美國職棒大聯盟在從1876年成立,初期只有一個聯盟,8支球隊,這8支球隊至今仍有兩支球隊存活,那就是芝加哥小熊隊與亞特蘭大勇士隊,它們的隊齡都跟美國職棒的歷史一樣久。過了25年之後的1901年,才成立另一個聯盟­---美國聯盟,也是8支球隊。從16支球隊增加至26隊,共經歷90年,平均每9年增加一支球隊,1990年,才變成美聯14隊,國聯12隊,共計26隊,2009年才是30隊的規模,19年才增加區區4隊,平均每5年才新成立一個球隊。反觀台灣則是從最初1990年的4隊,中間一度增加到兩個聯盟,共有11隊,到了2009年,職棒20年又變回來4隊,可以說是被打回了原形,醜態畢露,台灣職棒一切的起伏,都在這短短的19年內發生,讓人不勝唏噓,也讓外界徹底看破了手腳。由此可見細水長流的經營理念,才能維持一項產業長遠的發展,如果大家都想進來分一杯羹,弄到最後一定慘兮兮,果然不到二十年,台灣職棒就快玩完了。

前文有提過美國靠打職棒維生的球隊共有兩百多隊,為何他們在這二十年才含蓄地增加四隊大聯盟球隊,話講回來還是兩地的制度與心態格局,實在是相差太遠了。對照美國大聯盟跟台灣的棒球觀眾人數列表,美國的職棒呈現逐年成長的趨勢與榮景,而且這二十年間從每場平均人數26000人,一路成長至每場32000人,平均每場增加6000人,幾乎等同同時期台灣職棒比賽每場的觀眾人口。台灣則是隨著當年度比賽以外的負面消息的熱度,來決定觀眾人數的多寡。從最多的平均每場6800人,盪到最低的平均每場1600多人都有,這樣稀稀落落的觀眾數據,要國人相信比賽內容地精彩程度,可以等同美國3A的層級,無疑需要一點鴕鳥的心態才能有說服自己的勇氣。由此現象觀之,大聯盟完善的制度,才能緩慢地拓展新的版圖,不僅增加新的球隊,也增加新的觀眾人口,也才能維繫票房的持續成長。

而且小聯盟棒球也有為數眾多的觀眾在捧場,2008年總計約有4000萬名觀眾,進場觀看小聯盟的比賽,因此不能小覷小聯盟的魅力。3A比賽平均每場觀眾人數超過6000人,2A平均每場觀眾人數超過4000人,1A的平均每場觀眾人數按不同聯盟,大約介於1000至3000人之間,獨立聯盟也有1000至2000的觀眾,北方聯盟每場也有近4000名觀眾。這樣的數據對照台灣近三年的職棒觀眾人數,居然介於1A及獨立聯盟之間,真是可悲!台灣的職棒才剛被世界棒球總會評為1A的水準,沒想到呈現的觀眾人數,居然真的只能1A的比賽才能匹配,真不知道洪一中講的:要跟人家借東西要客氣一點的論調,是建立在哪個位階之上?如果你借的是大聯盟或是3A、2A的東西,筆者以為的確是要客氣一點,但跟1A借東西,恐怕出借者還要附帶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借方才必須動用到客氣這個態度。

台灣棒球最大的盲點就是,職棒選手自以為是大聯盟的身手,其實是連1A也打不過,每天在自己的夢幻舞台抓蝦,以為自己爽就好了,打不贏失業的洋將,就減少給他們來打的機會!棒球其實就是要交流,關起門來自己打,成績再好,碰到外籍兵團,就只好繳械了,經典賽18局只得一分,就是最好的証明。

紐約大約有八百萬人,養兩支大聯盟球隊,洋基平均每場觀眾人數都在五萬人左右,大都會平均每場接近五萬人。而所有高達2430場的每一場比賽,平均觀賽人數是32000多名。美國城市人口排名第23名的波士頓,居民大約有三百四十萬,波士頓在地的紅襪隊每場觀眾也近40000人,而且只要是紅襪隊出賽,只要在主場都會滿座,在客場的戰績都是美聯之冠。美國西岸的西雅圖不過是個56萬人口的小城市,卻也養了一個水手隊,每場觀賽人數也有28600人(華盛頓州648萬人)。台北市人口261萬,台北縣384萬人,合計645萬人的大城市,居然養不活一支人氣最旺的兄弟隊,真是情何以堪!以美國不到一百萬人就可以養一支職棒隊的現況推算,台灣2300萬人應該可以養活23支職棒隊才是,更何況我們的職棒水準只是介於美國1A至2A的水平,沒有道理那麼難養。可見台灣的職棒市場,仍有許多層面都有待改進與努力拓展的空間;不管是客源的開拓,球賽的強度,甚至是臨場的調度與指揮功力,都是需要強化的課題。

台灣與美國職棒因為制度的差異而呈現兩極化發展的態勢,制度完善的呈現一片榮景,每年以新增一百萬名的觀眾在成長,制度尚未成熟的,觀眾群則是大起大落,始終無法吸引忠實觀眾,進而開拓新的客源。這主現象已經明白的告訴國人,唯有完整的制度,上、中、下游的合縱連橫,相輔相成,棒球產業才能可長可久。這些巨大的統計數據差異,如果還不能讓台灣棒球主事者覺醒,那麼台灣職棒市場的格局與榮景,一定會愈來愈夢幻,愈來愈渺邈。

附表一、中華職棒1-19年觀眾人數統計表(資料來源:CPBL官網)
年度 比賽場數 觀眾人數 平均人數
1990 180 899955 5000
1991 180 1050405 5836
1992 180 1238063 6878
1993 270 1600549 5928
1994 270 1607677 5954
1995 300 1646361 5488
1996 300 1364424 4548
1997 336 685832 2091
1998 315 690089 2191
1999 278*1 496433 1786
2000 180 301671 1676
2001 180 337707 1876
2002 180 532304 2957
2003 300 958596 3195
2004 300 1051625 3505
2005 300*2 1008479 3361
2006 300 679205 2264
2007 300 612879 2042
2008 298*3 572692 (1922)>
這是一個多麼讓人尷尬的數字,這個數字比20世紀初,
1901年的美國職棒觀眾人數平均3247人,還少1300人。
附表二、美國職棒大聯盟1901-2009觀眾人數統計表(資料來源:MLB官網)
年度 比賽場數 觀眾人數 平均人數
1901 1110 3,603,615 (3,247)
1950 1238 17,462,977 (14,106 )
1990 2105 54,823,768 26,045
1991 2104 56,813,760 27,003
1992 2106 55,870,466 26,529
1993 2269 70,257,938 30,964
1994 1600 50,010,016 31,256
1995 2017 50,469,236 25,022
1996 2267 60,097,381 26,510
1997 2266 63,168,689 27,877
1998 2430 70,601,147 29,054
1999 2428 70,139,380 28,888
2000 2429 71,358,907 (29,378)
2001 2429 72,581,101 29,881
2002 2397 67,390,074 28,114
2003 2411 67,630,489 28,051
2004 2402 73,022,969 30,401
2005 2419 74,926,174 30,970
2006 2422 76,042,787 31,404
2007 2429 79,503,175 32,785
2008 2430 78,591,116 (32,342)
美國職棒大聯盟MLB,把他們的每一場觀眾去掉3萬人,還比我們的觀眾多四百人!
可見台灣人愛棒球,只是一種口號,老百姓跟政治人物都一樣。
經營20年的統一7-11,便利商店開的嚇嚇叫,但是開發球迷的誠意,始終讓人懷疑!
因為統一的球迷跟他所開的店數,還不成比例。
統一的店據統計全台應該有4000家,
但統一獅每場觀眾人數應該還比不上這個數字。
從這個角度來看,全台唯一的一家<兄弟飯店>的觀眾人數,
居然可以打敗如此龐大的企業體?
有為者如果不思其中的道理與癥結,
那麼棒球很快就會成為台灣永遠的國恥。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莫忘今生◇

◇莫忘今生◇

序曲

人生有如拼圖

挫敗只是失落的一片

很多時候

你找到一片

卻又失落一片

很多時候

你可能永遠找不到那一片

但你總有辦法將它填滿

回首看看童年

看看不經意造就的璀璨

看看乍現乍滅的脆弱光芒

看看且破且跌跌撞撞走過的路

因為

跨過了人生的門檻之後

你會驟然發現

醇酒和玫瑰不再

絞痛挣來的瞬間繁華不再

真實不再 虛幻不再

不再不再 什麼都不再

這一生

你選擇叱吒風雲的悲劇英雄
抑或

安貧樂道的叢林居士

面對未來

儘管你會有不可理解的茫然

成串的無奈和成堆的不平

但你走過的點點滴滴

值得細細品味 值得珍惜

莫忘今生

獻給我

終生辛勞的雙親

及一同在苦難中

攜手成長的家人

吾鄉印象

1988年 宜蘭

離鄉—

曾是每個意氣風發的少年

共同編織的美夢

鄉愁—

是股脆弱意志的浮現

曾經振臂疾行

就該無怨承受

承受莫名的思鄉情結

承受凝聚不散的零度心情

離鄉八年

吾鄉在記憶中

已不復多年前

有著濃烈的古樸色彩

物欲洪流衝擊下

鄉親殷切的叮嚀

彷彿早已淹沒在

懾人的都市叢林中

當人們

以歇斯底里式的狂熱

追求六合彩 股市

房地產的瞬間利潤時

吾鄉的人們

還是習慣過往的生活方式

只知耕耘 不問收穫

當野鳥不再飛舞大地

魚群不再恣游小溪

稻草人頹壞的身軀

在風雨中低泣

吾鄉的人們

依舊堅持

春耕
夏耘
秋收
冬藏

當人們戴上口罩

在濃烈的毒氣中掙扎

吾鄉 這塊最後淨土

依舊蒙受日月星塵垂愛

踩著愉悅腳步

依循大自然不疾不徐的脈動運作

山巒嫵媚
海景絢燦

當人們戴上虛假的面具

用自以為是的語言

述說炫人的成就

當溝通變成形式

貧窮變成罪惡

財富變成一切

吾鄉的人們

依舊堅持

不帶顏色的神采

不帶敵意的關懷

吾鄉—

遠山纏繞的雲霧

悠遊翱翔的鷹揚

莊稼黝黑的臂膀

孩童稚情的臉龐

婆嬸古意的吆喝

真真切切的吶喊

撼動赤子至情的靈魂

吾鄉—

善變的天候

不變的情懷

向每個遊子的孤寂心靈

頻頻招手



這些年

家 變了許多

變得有些不近人情

變得有些不可言喻的陌生

卻也變得像個家

這一甲子的時光

對這個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家來說

雖不至於歷盡滄桑

卻也多災多難

雙親辛勞終生
行將老去
榮耀的退出
不再屬於他們的舞台
細數不盡的不是璀璨
而是無邊的寂寥與落寞

那一竹一屢築成的籬笆
那溪石砌成的破牆
那滿是荊棘覆蓋的茅房
那一鋤一釜闢成的家園
那一點一滴
用血和淚鋪成的人生道路
道盡了一頁又一頁的悲苦
也為這幾近一無所有的家
注入無盡的生命動力

當社會價值觀丕變
古意的人們逐漸老去
這個家的人
還是不懂得追名逐利

當人們瘋狂追求
如流星般易逝的財富
這個家的人
仍細心呵護這亙古不變的傳承
務實勤儉
一代接一代

童年

童年有著謎樣的色彩
卻非遙不可及的夢
在那自我框就的天地裡
每個人都是城堡的國王

那個年紀
不懂得人情世故
不懂得煩悶憂愁

那個年紀
只懂得
檢地瓜 拾稻穗
捉泥鰍 釣螃蟹

那個年紀最怕的是
父親駭人的眼神
毫不留情的颱風
搖搖欲墬的瓦房
織不完的草繩
割不完的水草
做不完的農事

而最難忘的是
太平山上緩駛的小火車
九塊台幣的公路月票
外婆家炙熱的香菇寮
老牛臨去欲滴的眼淚

當飛燕不再
吱雜的麻雀不再
當彩虹不再
任你遨遊的荒原不再
童年不知何時
狠狠地向遙遠的星河劃過
殘存一幅幅
僅供回憶的破敗景象
終生迴盪在心頭
再見 童年

求學

踏進高中
才真正開啟求學生涯
對貧苦的家庭來說
填飽肚子
永遠是最重要的事
唸書擺一邊

正因排行老么
有幸受完整教育
一路的求學過程
雖苦卻也平順
也稍稍彌補兄長們
心中的些許遺憾

從黑白照片到八釐米
從「棲蘭山林場」
到「鄉間記事」
我始終告訴自己
在年輕的日子裡
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
總算在嬉戲笑鬧中
正式告別求學生涯
戴上方帽子的我
是否太嚴肅了
沒辦法
方帽子的背後
藏著太多的苦
太多難以割捨的情
太多難以回報的愛

工作
踏出校門那一刻
才真正感覺到
小時候的理想
總是高得太離譜

在那少不經世的年紀

我們都曾有過想飛的念頭
有過滿腔的豪情壯志
有過不易更動的執著
想寫流傳千古的劇本
想拍揚名立萬的電影
想演不朽的馬克白
哈姆雷特 伊底帕斯王

唉 別想了
怪只怪社會病了
而且一病不起
任何和利潤沾不上邊
都是不切實際
不合潮流
商業 一切都是商業

台灣是埋葬藝術的好地方
於是電影死了 導演死了
劇場死了 藝術家都死了
費里尼來台灣
也不禁為電影的窘境
暗自啜泣

什麼時候變得如此喪志
雷的精神哪裡去了
田園三部曲哪裡去了
溫德斯 威爾斯 柯波拉
塔可夫斯基 塞吉奧李昂尼
為什麼你們離我愈來愈遠
而這場夢也愈來愈不真實
愈來愈碎 愈來愈難圓

戀愛

終究是緣分
讓這一切變得至真至切

生命是由無數個符號串連起來的
冥冥中早已安排好某些片段
就看你如何轉折剪接
電影中所謂的跳接
在生命過程中有可能發生
卻是不尋常的

婚禮

其實
愛情長跑是要跑一輩子的
結婚只是個起點而已

對於始終走在艱苦道路的母親來說
一甲子的光陰
是多麼地難挨
為著突顯雙親
撫養孩子的辛勞
毅然選擇母親六十大壽
這特殊又千載難逢的日子
在眾多親友面前
我想母親的內心
一定滴著驕傲的淚水
五個兒子都成家
何其難得 何其傲人

1988年12月2日
陰曆戊辰年10月24日

一場婚禮
一場情感的交流
這流著熾熱血液的一家人
因著每一次別緻的聚會
將彼此的心
更緊密地契合著
這一場場生命的盛宴
牽繫
每個生生不息的脈動
地久 天長

老年

活著有意義
任何結局都無所謂

老年長得什麼樣子
子孫滿堂 雍容華貴
開積架 保時捷 藍博基尼
開遊艇 直升機
抑或
在寒夜的街頭乞討
在孤燈下靜待死神召喚

幹嘛想那麼遠
若不努力
什麼結局都有可能
因為人會死
而且活著也不太快樂

哈哈

這是什麼狗屁話

The End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用腳愛台灣-南橫公路篇

◇用腳愛台灣-南橫篇
-----------------------------------------------------------------------------------------------------------------------------------
編按:
台灣是一塊美的不得了的寶島,到處都是美景,不管是海岸線,或是崇山峻嶺的國家公園,甚至是遼闊的平原農村景致,都有吸引人目光的獨特魅力。遊台灣有多種方式,自行開車也可以,結伴騎重車也是一種時髦,騎單車環台更是去年以來最夯的方式,也有人採用徒步方式細細品嚐台灣的山川美景,台灣環島鐵路網現在也推出郵輪式列車,可以載您到天邊海角。
許多一般人一生都不可能到過的偏鄉、遙遠的地方小鎮,現在隨著周休二日及國民旅遊的盛行,開啟了跟外界接觸的契機,這些深具地方特色的小天地,可以讓我們沉浸在過往的美好時光,那種不疾不徐,有如慢動作般的生活步調,等待每個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士到訪。
這幾年因為做節目的關係,環遊全島不下十圈,每次舊地重遊或是抵達此生尚未造訪的鄉土,都會被當地獨特的魅力感動不已!那種自在、怡情、無世俗羈絆的感受,可以超脫我們的靈魂,可以抹去千斤萬兩的塵埃!
台灣之美,除了特殊的景觀之外,濃濃的人情味與靜謐的幽雅氛圍,足以讓人重複造訪還是感受十足的新鮮感,這就是這塊土地最大的優勢與魅力,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來台灣體驗獨一無二的真性情。
----------------------------------------------------------------------------------------------
(南橫公路西起台南縣甲仙鄉,東至台東縣的海端鄉,全長209公里。
甲仙鄉以出產芋頭聞名全國,斗大的芋頭雕塑促立在台20線旁 。)

(台南玉井要前往甲仙的半路上,有一座相當知名的「烏山頭
水庫」,這座水庫是嘉南平原相當倚重的灌溉用水的源頭。)



(快要乾涸的水源區,正在等候夏季的颱風帶來豐沛的雨水。)

(天黑前抵達梅山露營地,在此紮營,以迎接明早黎明即起,向天池邁進。)

(天池位於南橫的中段,海拔2280公尺,這裡設有長春祠,紀念南橫開通時的殉職烈士。)


(1986年我第一次造訪南橫公路,二十多年過去,因為天候因素,天池的面積也有縮減趨勢。)
(南橫公路從1968年開始興建,1972年完工通車,初期都是碎石路面,行車顛簸!
到1996年才全面鋪設柏油路面,至此南橫的崇山峻嶺才得以展現在世人眼前。)

(天池附近的長春祠,紀念因公殉職的116名英勇的烈士亡魂。)


(天光乍現,微紅的光暈穿透雲層射進峽谷中,遠處的玉山主峰,正緩緩甦醒中。)


(南橫公路,也就是台20線,有一半的路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境內,風景秀麗是它的標準配備。)



(穹青在天池氣象觀測站前留影,遠眺遠方玉山主峰。)




(這是天池的真面目,這些年因為整修以及天候因素,感覺
不像十年前再次造訪時的氣勢,格局似乎顯得小一些了。)


(天池旁的告示牌標示著「寂默的天池」,我在想如果每個人可以像我一樣,10年拜訪天池一次,那每年也有6300人造訪,每天也只有20人,平均每小時1個人到此一遊,真是一個寂寞的小湖。)


(獨自遊南橫,體驗孤寂感受,自由行最愜意,想走就走,想停就停。)


(微紅的天光,將峻山的稜線描繪得格外清晰,層次分明。)


(日升前的湛藍天光,將天地披上一大片藍幕,預示天晴好風光。)



(告別天池往東走,回首來時路,天池已然隱身在天際,渺小難尋覓。)

(天光更亮,層層疊嶂的山巒,交錯在曠谷幽情中。)


(晨曦映照在山頭,大地瞬間甦醒,萬物恢復生機。)




(再往東走,尚未抵達檜谷前有著零星的巨大紅檜,矗立在公路旁,這些巨檜至少有兩千年
的歷史,也因為南橫開通的晚,這些國寶紅檜才得以永遠存活下去,見證台灣的發展史。)

(這顆巨大的紅檜,幾乎是南橫公路的地標,也是南橫西段最重要的景觀。)

(巨大的身軀,幾乎有公路的一半寬,可以想見它的樹幹有多寬闊。)





(這是檜木群,其中也有台灣特有的樹種「台灣雲杉」,在此與日月爭光。)


(玉山國家公園的告示牌就位於大關山隧道的東口,過了隧道就屬於台東縣管轄。)

(與壯碩的山景相對照,斑駁的告示牌更顯得寒傖,相關單位有責任將這塊招牌擦亮。)
(南橫公路西段隸屬於高雄縣桃源鄉,這裡也是南橫最高的海拔高度。)

(這就是南橫最著名的大關山隧道,也幾乎是台灣最高、最長的公路隧道,單線行車。)
(出了隧道,艷陽高照,東端的草木早已生意盎然。)
(居高臨下的視野,讓大關山隧道東口成了過往行旅的中繼站。)


(朝陽也把我叫醒,睡意全消,精神抖擻,舟旅的疲累早已散去。)


(大關山隧道東口,海拔2722公尺,這裡也是最靠近海拔3668公尺的關山登山口。)



(從東口遠眺關山,陰影遮蔽處的建物就是「埡口山莊」,埡口山莊
位於山凹風口處,入夜以後氣溫大降,即便是夏天仍要蓋棉被。)


(遠眺關山,光禿禿的山頭,自成一格。)


(關山特寫,整片崩塌的峭壁,形成獨特的地質景觀。)

(公路上映照著狹長的樹影,增添枯燥景觀的元素。)

(極目四望,天清地闊,綿延不盡的雲海,恣意在大地飛舞,平添幾許天然的彩衣。)
(向陽森林遊樂區附近的朝陽,奮力穿透大片森林,吹散地貌多餘溼氣,激起數道霞光。)

(摩天農場海拔約1600公尺,這裡生產高山茶以及高冷蔬菜。)
(這裡是整條南橫公路唯一栽種茶樹的地區,面積也不大,對於天然林地的破壞也比較小。)


(這是高山開發後必定發生的崩塌景觀,我們在中橫的梨山地區也目睹過。
人們何時才學會尊重大自然,大自然也就不會反撲。)
(再往下走就到了利稻部落,這裡是典型的山地部落,布農族的原住民佔多數!
布農族能歌善舞,著名的「八部合音」,就是他們的代表作。)


(利稻部落屬於群聚型部落,建物色彩鮮豔富變化,也顯現布農族人的創意與巧思。)
(利稻部落受到群山擁抱,豐富的自然生態是這裡最大特色,
這裡有救國團所屬的利稻山莊,格外受到青年旅人的青睞。)

(南橫高度落差相當大,也挑戰單車騎士的體力與耐力。)

(南橫著名的「霧鹿峽谷」,壯闊的氣勢,絲毫不比太魯閣峽谷遜色!
而且隱身南台灣的深山裡,行旅稀少,污染也少,特有天然景觀。)

(霧鹿峽谷、一)


(霧鹿峽谷、二)

(霧鹿峽谷清澈的溪水,映照湛藍的天空,透著一絲不苟的旖旎景致。)


(這是南橫公路的東端,台東縣的海端鄉。看到這塊告示牌,代表南橫之旅也將告一段落。)


(順著這條路走200公里,就可以抵達台南縣,如果不走這條路,就要南下
繞道屏東楓港,再到台南,大約要走四百多公里,足足多出一倍的路程。)




(南橫公路極其險峻,但壯麗的景觀,每每召喚我回到它的懷抱。我在1986年獨自造訪,寄宿「利稻山莊」。1998年春假,協同內人與兩名兒女,再次體驗山林之美,夜宿埡口山莊。2009年春季,再次獨自體驗南橫獨特的高山景觀,仍是驚艷不已,絕對值得您再三拜訪。)
iam6611記於2009年5月3日
春遊樂無窮
>>>>>>>>>>>>>>>>>>>>>>>>>>>>>>>>>>>>>>>